清穿之咸鱼三阿哥: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清穿之咸鱼三阿哥》 140-150(第7/17页)

这里读书人多,读书人谈论时政是历来就有的事儿,最不能接受这三条政令的也是这些人。

    读书人要反对,方式左右不过就那几种,写文章上书,聚在一起开诗会痛惜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梗着脖子不接受,最狠就是跑到宫门前集体请愿。

    胤祉拿来对付臣子的说法,并不适用于未入仕途的读书人,读书人站在宫门口请愿,高谈程朱理学,大讲道德,宫里头则是派侍卫,高喊——请善待生身之母,善待姐妹,善待女儿!

    喊呗,站在一起拼拼嗓门,好过让这些读书人去‘发动群众’。

    侍卫们轮流在宫门口值守,每半个时辰换一次,除了要陪读书人喊话,与之力争,还要防止有人寻短见,只要不见血,就不算大事儿。

    宫门口的热血读书人好对付,不好对付的是搞串联的读书人,胤祉曾经靠万民伞免于被罚,一旦有人搞串联,搞出几份万人请愿书出来,那就麻烦了。

    这三条律令触动的不只是男性的权利,还有族老的权利,按照新颁布的政令,族老,哪怕是宗族的族长,也不能插手个人财产的分配,而遗产继承顺序则是规定了,一旦个人意外死亡,族人的继承是被放到最后的,除非亲属都死光了,不然就轮不到熟人来吃这碗羹,要吃绝户就更不成了。

    族老们在外或许没什么权利,在内的权利还是很大的,若是有人串联这些族老,再由族老向下收集族人的签名和指印,多少万民请愿书搞不到。

    所以政令下达以后,朝廷一方面密切关注对此不满的读书人的动向,防止有人串联,可以写文章讽刺,可以破口大骂,但不能搞串联。

    另一方面朝廷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讲解这三条政令,要让普通百姓了解这三条政令,别被旁人忽悠了去,朝廷的律令不是强制要把男性家长的财产分给配偶和女儿,只要死前做好安排,继承顺序一点用都没有,总不会有人想着自己会猝死吧。

    消息捂了几天,传到康熙耳边的时候,政令已经发往全国了,京城周边的几个省份早已收到,远一点的也来不及追回了。

    孙子有多贴心,儿子就有多糟心。

    康熙本来想写封信斥责老三,把笔拿起来又放下了,写信斥责有什么用,他就是写道圣旨过去骂老三,这瘪犊子还不是想干嘛就干嘛,怪只怪当年他就不该定下上书房皇子犯错伴读受罚的规矩,这些兔崽子小的时候就该好好打几顿,才能长教训。

    第二天带几个孙子念书时,康熙也看弘晴的眼神都多了几分怜爱,小家伙聪慧的很,又孝顺又乖巧,还颇有做上位者的天分,这么多儿孙当中,弘晴性情最像年幼时的他。

    只可惜,弘晴不只是性情像了他,他的皇阿玛不靠谱,丢下一个烂摊子早早的去了,弘晴的阿玛也不靠谱,他都不敢想,他要真把江山传给了老三,等轮到弘晴的时候,这江山还在不在。

    他们爷孙二人也算是同病相怜了。

    🔒第 145 章

    在老三在京城搞事的消息传来之前, 康熙对北巡的生活还是颇为满意的,尤其是到了草原之后,没有了旅途的劳顿, 需要他来批阅的折子也比在京城时少多了, 一些简单的折子,内阁和老三就能处理, 无需快马送到他这里来,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养孙儿。

    这四个孩子都是府里的长子、嫡长子,弘晴还极有可能是未来大清的皇帝, 如果说老三现在是隐形皇太子,那弘晴就是皇太孙了。

    为了大清的长远,他也不能再继续由着老三管教弘晴。

    一只羊是放,四只羊也是放。

    康熙要教养弘晴, 也没落下另外三个孙子, 骑马打猎他如今是不成了,可教几个孩子读书做事的精力还是有的。

    众多的儿子当中, 只有废太子是被康熙手把手教过的,废太子出生丧母, 在搬到毓庆宫之前, 是放在他的乾清宫里长大的。

    轮到教养孙子, 康熙自然也会运用从养儿子那里得来的经验,所以一到行宫,直郡王和五贝勒就不得不把自己儿子打包送到老爷子跟前了, 十阿哥和十四阿哥也送了两个侄子过去。

    宿在皇帝的寝宫里,几个皇孙的待遇自是不必说, 只是四个小家伙个个苦不堪言, 皇祖父实在是……起的太早了!

    卯时(早上五点)便要被叫起, 还要被皇祖父盯着晨读,明明十遍二十遍就能背下来的内容,非要读个一百二十遍。

    起得早,功课多,可午膳连个正经菜都没有,也没有主食,只有点心和果子露,好吃是好吃,可这也不像是一顿正经饭,吃过就好像没吃一样。

    晚膳很是丰富,可晚膳之后,不是去散步消食,也不是聊天做游戏,还是读书。

    弘晖身体不好,晚间读书没算他,可以仍旧感到吃力。

    四个小家伙哪能受得了这个,弘晴反对过,弘昱闹过,可一点用都没有,皇祖父非但不好说话,还会打人屁股。

    小家伙们已经有羞耻心了,比起屁股上的疼痛,反倒是被打屁股的羞耻,更让他们觉得难受,阿玛伯伯叔叔,全都表示爱莫能助,他们没法不听话。

    康熙不光带着四个孙子念书,接见臣子、与蒙古诸部的王爷们见面时,也会带着几个小家伙。

    荣贵妃和宜妃要看孙子,只能来万岁爷这儿。

    宫里的娘娘能求见万岁爷,大福晋就不成了,来到草原后,她连自己儿子都见不到了,还没处说理去。

    看顾不到儿子,大福晋才会答应去四妹妹那里帮忙,所谓帮忙,其实只是陪四妹妹会客,她在,就代表了她们家爷的态度,代表了诚亲王的态度。

    连自己福晋都过去帮忙了,直郡王自然也不会闲着,他和五弟、十弟这次来草原,就是为了帮四妹妹扩大在蒙古的人脉,巩固四妹妹的地位,帮四妹妹震慑那些大部落的王爷们。

    皇阿玛治理草原用的是分化,通过行使不同的政治制度,笼络、培养某些部落,使草原各部没有办法形成合力,而是在矛盾中不断的产生纠纷,大清在其中充当的就是解决纠纷的‘大家长’。

    四妹妹在草原要做的则是控制经济,紧紧抓住草原的经济命脉,与从前嫁到蒙古的各位公主们守望相助,共同将蒙古各个部落的利益和大清绑在一起。

    目前只有一小半的部落再通过四妹妹和大清做生意,而这一小半的部落里有一大半都是抚蒙公主所在的部落,毕竟有好处也得先给自己人,老三说什么没有达到产业化,所以暂时还不能大规模收集原料,只能先选择一部分部落进行交易。

    羊奶、羊毛、羊肉、羊皮,由大清过来的商队通过四妹妹进行收购,一只羊的价值比原来草原人将羊肉卖给归化城的汉人翻了四五倍。

    除了羊,商队更鼓励草原人养牛,牛奶的收购价格比羊奶高出了两倍,牛皮这两年更是接连涨价,牛肉自然也便宜不了,耕牛不允许私自宰杀,牛肉在大清可是稀罕物。

    商队捧着钱来,又从大清各地带来了许多草原没有的商品,归化城都比从前热闹了。

    这么大的利润在前,余下的那些部落自然眼红,这部分生意早晚是要做的,但怎么做,具体的收购份额怎么划分,还需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