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22-3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22-30(第2/18页)

  李隆基的臣子们不明白,他们曾经英民神武的陛下为什么变成这样?

    他们更不知道的是,别说安史之乱的安有可能是安禄山,原本历史中,就算安禄山真的造反,消息传到李隆基耳朵里,李隆基依旧不信。②

    安史之乱前,李隆基和臣子们僵持住。

    而安史之乱后的李白和杜甫听到姜叶的话,隔空同时落泪。

    然后两人不约而同的评论,“能否详细说说安史之乱!”

    可能是意愿太过强烈,李白和杜甫的话同时变成评论。

    “咦,子美,是我们两人的。名字,可是我们刚才并没说话啊。”安史之乱前,李白和杜甫正好在一起,看到彼此的评论,不由一愣。

    “天幕很多朝都能看到,难道是未来的我们?能让他们如此在意,安史之乱难道是巨变。”杜甫担忧道。

    他们身处女帝之后,一算他们的时间,就知道他们距离所谓的安史之乱、大唐盛世腰斩并不远。

    可是他们又能做什么,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我们也想知道安史之乱发生了什么,大唐又是为什么腰斩,由盛转衰!”李世民、李治等唐朝帝王,自然关心大唐的未来。

    武曌也没例外,毕竟就算未来大唐复国,国力也有她的功劳。

    “陛下,是太宗陛下,是太宗陛下啊!”看到李世民的评论,正和李隆基僵持的臣子们别提多高兴。

    反之是李隆基猛地沉下来的脸色,无他,就算他很崇拜太宗,也不想在自己可能犯错的时候看到太宗。

    【好像很多人对安史之乱感兴趣,那就简单说下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李隆基执政时期,李隆基这位帝王,在帝王里算独树一帜,他的帝王生涯可以简单概括为:前半生英明至极、后半生昏庸彻底。】

    【英明的前半生,李隆基虚心纳谏,和臣子们齐心缔造开元盛世,把大唐国力带到巅峰;

    昏庸的后半生,李隆基一日杀三子、宠奸佞杀忠臣、强夺儿媳为妾、认安史之乱主角之一的安禄山为干儿子,安史之乱爆发后,不甘成为太上皇,和儿子互相争权夺利,把短时间能解决的安史之乱拖至八年之久。】③

    【用时间可能无法描述安史之乱的残酷,我们上具体数据,据推测,安史之乱前,开元盛世期间,大唐户籍人口约在五千至六千万,安史之乱后,大唐人口锐减至两千万不到,也就是说安史之乱,大唐人口没了三分之二。】

    【就算其中数据有水分,锐减一半的人口却是可以肯定的。】姜叶神色凝重道。④

    “安史之乱让大唐人口锐减三分之二!”李隆基的臣子们听完,纷纷晕过去。

    毕竟他们可是安史之乱当事人,谁能确保自己一定平安?

    就连奸相李林甫,也很不可思议的看着李隆基,诚然他年纪已经很大,可是他还有儿孙在世啊。

    哪怕李林甫不是好人,也不想自己儿孙经历乱世。

    李隆基顾不得李林甫无礼,他猛地摇头,“不,不可能,大唐才不会葬送在朕手中。”

    “假的,这一切都是假的!”李隆基状若癫狂,无法接受巨大打击。

    因为一旦承认,他将成为彻头彻尾的笑话。

    “安史之乱后,大唐人口只剩不到两千万,要知道朕大唐初建,也是一千万人啊!”李世民双眼猩红,浑身带煞道。

    隋末,杨广把四千多万人口折腾到一千万左右,未来,李隆基把大唐五六千万人口,折腾到两千万不到,直接相当于大唐几代帝王白干。⑤

    “昏君,和杨广一样的昏君!”

    “难怪后世说李隆基在帝王里独树一帜,一个帝王,怎能做到前半生明君,后半生昏君的?”李世民想不明白。

    “前明后暗,唐玄宗名副其实。”唐玄宗之前,不知道唐玄宗的古人对唐玄宗的庙号表示认同。

    唐玄宗之后的人,也很认可李隆基的庙号。

    唯一不认同的,只有李隆基本人。

    “得亏咱老朱家没有唐玄宗那样的败家子,希望太宗能挺住。”朱元璋一边庆幸,一边为唐太宗叹息。

    “陛下,您现在悔过,还来得及!”李隆基的臣子们痛哭,生怕李隆基死不悔改,让安史之乱如期而至。

    李隆基倒是想嘴硬到底,可是触目所及,都是不赞同的目光,他到底还没失去最后理智,知道怎样选择对自己更好。

    “先去派人查探安禄山,看对方是否真有谋逆之心,毕竟朕不能只听信一面之词。”李隆基心不甘情不愿说道,心里对姜叶非但不感激,反而磨牙霍霍。

    尽管臣子们对李隆基的答复不十分满意,却也比李隆基继续冥顽不灵要好。

    他们赶紧派人去查探安禄山的底,这次天幕提前暴。露李隆基的所作所为,今后李隆基再做昏庸决定,都得三思后行。

    “父皇,未来堂弟李隆基成了帝王,那咱们一脉呢?”

    另一时空,李隆基堂姐,安乐公主李裹儿对自己父皇李显道。

    李显就算天资平庸,却不会天真以为自己和兄弟一脉的皇权是稳定交接。

    “裹儿,要是唐玄宗李隆基未来没有闯出安史之乱的祸事,凭借开元盛世的政绩,哪怕是你父皇我,皇位都会不稳。”

    他们这一脉地位本来就不是很稳固,要是李隆基真是板上钉钉的明君,哪怕是他,也无法阻止那个侄子提前登基。

    但幸好李隆基的后期昏庸,对他们极为有利,起码不会有臣子二话不说去投奔对方。

    “既如此,父皇咱们就用堂弟去钓一下不忠咱们的大臣吧,他们敢投奔堂弟,咱们就敢杀。”安乐公主李裹儿眸光厉道。

    “现在天幕刚说完堂弟,咱们又被那么多眼睛看着,不方便对堂弟动手,可是投奔堂弟的人就不一样了,咱们杀他们,谁也说不出什么。”

    “吾儿没有急躁,甚好。”听女儿没冲动处死政敌,李显忍不住点头。

    现在他们占据大义,先对弟弟一脉动手,反而落了下乘。

    “希望安史之乱前的百姓们逃过一劫。”杜甫、李白等安史之乱后的人们虔诚祈祷道。

    “李隆基该死!”

    安史之乱后,付出血泪代价的百姓们无法用言语形容自己的愤怒,民间到处对李隆基破口大骂,李隆基于民间声望直接跌落谷底。

    他们对李隆基再无一丝爱戴,只有满满恨意。

    安史之乱前的百姓们,虽然安史之乱还没有发生,可对李隆基这个帝王,已经不如之前那样信任。

    在这之前,李隆基是他们心目中的盛世明君,结果明君把他们推沟里。

    【说大唐服饰最为开。放,只是相对而言,因为那种开。放是建立在她们衣物富足的情况下。】

    【大唐女子服饰开。放,只是和其他朝代同阶女子们相比。】

    【还有一种‘开。放’,是被迫的,那类人并不是不想穿衣服,而是想穿衣服却没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