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三国,金手指是拼夕夕畅买: 50-6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人在三国,金手指是拼夕夕畅买》 50-60(第7/23页)

母也曾听闻过‘天师’,主要是对方善医术,又会使天雷,她怎么也想不通,对方为何会选中自己儿子,可强权之下,也容不得她拒绝,只能想想对方也不是暴虐之人,过去之后,日子应该也不会太差。

    总不会比现在更糟了。

    董母长叹一声,不再多说,转身让人收拾起来家当。

    见婆母离去,蔡文姬这才走到了董祀面前:

    “夫君可有未言之处?”

    “有。”

    周围已经无人,董祀便将此事原原本本的说了出来,又道:

    “我在狱中听闻丞相府上四公子染了疫病,服了天师送来的药后,便转危为安,丞相有意将其送去天师之处,想来夫人也不必太忧虑未来如何,说不定,日后我还要再靠夫人呢。”

    这是在安她的心了。

    匈奴之地苦厄,丞相虽有故情,但其人情真恨切,待人好时千般好,恨时也不念半分旧情,只觉其反复无常,难以相处。

    譬如这婚事,又如董祀之罪。

    而今又被他人索要,不仅前路未卜,更感人如浮萍,半点身不由己!

    看过丈夫年轻的面庞,蔡文姬心中轻叹。

    天师只索要她,只要一纸休书,董祀便不必千里迢迢前往荆州,就算是有前往荆州之意,也不必欺瞒母亲,这般,不过是为了留她一个容身之所,又免除婆母苛责罢了。

    如此有情有义,若能再长个十岁……唉。

    “多谢夫君告知,我也去收整家当。”

    刚说完,门外就有一队人驾着数辆牛车驶过来,为首的人气度不凡,身后驾车的人更像是兵士,训练有素,声势浩大,不知是在迎哪位贵人!

    周围已经有人探出头来张望,董祀本不多想,却见那车队越发靠近自家门口,直至停下。

    “在下秦海,奉天师之命,请蔡大家入荆州一叙。”

    翻身下马,秦海站在董祀面前,问道:

    “蔡大家可在?”

    同样听到这话的蔡文姬怔在原地。

    蔡大家?说的是谁?

    不会是她吧?

    派这样的队伍……这也太荒唐了!

    第54章 赵云归来,名场面。

    直至披上大氅,手中拿着暖炉,坐在车上,蔡文姬仍旧就没回过神来。

    她怎么也想不通天师为何要如此礼遇自己。

    丞相将她换回来,可以说是因为与父亲有旧情在,但反过来说,也是向外人展示,他并非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政治意义多大于真情,但好歹还有迹可循,可天师——

    自己何德何能,让对方如此礼遇呢?

    身后的婆母又惊又疑,邻居也瞪着眼睛,吃惊的站在街边看她,感受着火红大氅和铜炉带来的暖意,蔡文姬心中既是忐忑,又隐约生出几分期待。

    她已是老妪,也没什么可予夺的,丞相终归要几分脸面,不至于送她去死,而天师如此相待,或许,此次前去,对她是件喜事不成?

    *

    在蔡文姬踏上荆州的路程时,岭南也有一位名人正收整着自己的行囊。

    东汉疫病横行,仅史书记载,桓帝时就有三次大疫,灵帝更是多达五次,而献帝三十年间更是爆发了十数次。

    这其中有天灾,但更多的还是人祸,大量无人处理的尸体与混乱的社会环境助长着瘟疫的肆虐,尤其是大型征战。

    正常的历史线上,赤壁之战并不只在底层引发军中疫病,上层也遭受了波及,曹操的儿子曹冲,手下将领李通,刘表之子刘琦,以及后来的周瑜,曹纯等名人相继病死,都有可能是这场战争疫病带来的影响。

    而如今,他们都很幸运的避免了死亡。

    只是对张仲景来说,他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建安初年,南阳地方病疫流行,同族病死者三分居二,以至于他愤而弃官,苦心研究医术,可长沙郡战乱不止,他也无能为力,只能于岭南避世。

    这个地方很偏僻,人迹稀少,又有瘴气,大多数时候都是承担流放的功能,后来的苏轼也曾来过,天天没事吃荔枝玩。

    跑这么偏,倒是能免避兵火,就是苦了刘琰派过去的人,辗转找了好久,中间还因为水土不服大病了一场,延误了不少时间,才总算找到了人。

    好在结果是极为可喜的。

    张仲景看过信,当天就拍板了去荆州,为天师效力,推广医学。

    只是答应归答应,他这些年辗转各处整理医方,积累了大量的竹简,根本无法带走,需要换成纸张誉抄一遍。

    购买纸的钱财倒不用忧心,刘琰派来的人带了不少金子,还有价值连城的‘奇物’,但抄写需要时间,听闻张仲景急着离开,又缺人抄写,感其恩德的岭南士子便过来帮忙。

    岭南并不宜居,多瘴气,毒虫,有些咬一口就能毙命,还有些虫子还会往人身体里钻,极为可怖,张医师来的这几年,救治病人,教授百姓医术,上上下下救治了不少人啊!

    书很快抄好了。

    那些记载着医方的竹简,张仲景全留下赠予了本地医者。

    临行前各方士人,官吏前来相送,被他治愈的病人和与其住在一起的乡人,一同恋恋不舍的站在路边。

    来使有些吃惊的看着这一幕。

    男女老幼相携近上千人,不少都已经涕泪交加,尽皆沉默的看着张仲景。

    他长叹一声,饮了县令递过来的水酒,转头决绝道:

    “诸君,要上路了!”

    得了命令,马夫挥动了手中的皮鞭,这声清脆的鞭响好像打开了开关,沉默的众人纷纷高呼起来:

    “张子!张子日后可还愿归岭南啊!”

    “张子一路平安!”

    “先师!先生慢走!此次一去,日后怕是再也见不到面了!”

    “某谢张子救助岭南百姓,此为大德啊!”

    还有人对身后跟着的那些少年人呼唤。

    “大郎一路平安啊!”

    “老满,路上要保重,注意好身体,认真学医!”

    “三郎,医术学成之后,一定记得归来啊!”

    “秦家大郎!记得你说好的要学会怎么治吸血虫,回来治好乡里人的——”

    ……

    …

    汉代,儒家以教化百姓为荣,前后有不少大儒带来了儒家典籍与先进的技术,这些在本地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自此,岭南人也会努力将学子送去长安求学,只是几十年来世道纷乱,求学也只能停下了。

    如今听闻天师有更胜张仲景的医术,能解瘴气毒虫,让本地变得更加宜居,不少人也不在意行医低贱,而是背上行囊,一同去千里之外求学。

    路途难测,命运无常,此次一去,亲人之间不仅有可能几年,十几年见不到人,甚至今日一别,可能就会是最后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