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庶子无为(科举)》 90-100(第18/23页)
送过去,冯会龙几乎是原样再送回来,上面连一点折痕笔迹都没留下,真的很难让人相信冯会龙有翻开过啊。
其实元朗不知道,这也是沈江霖特意支会冯会龙麻痹元朗防备之心的一个招数,原本冯会龙是想要清查一遍账本的,但是沈江霖直接告诉他,元朗敢给他看的账本,必然查不出错漏来,若是他连这点都做不到,那么根本就做不了这么久的两淮盐运使。
既然知道是假账本,那就干脆不看,降低元朗的防备心,然后直接去看盐场。
因为元朗的轻视之心已起,防备心降低,就算在他们巡查盐场的时候会有动作,但是想来肯定不会如一开始那样严防死守。
可以说,沈江霖对于人心的算计精确到了极致。
果然,元朗这次草草布置了一番,于三日后,他们一行人就开始巡查两淮盐场。
两淮盐场,位于黄海沿岸,在淮河入海口从南到北形成,大大小小十九个盐场,扬州府内设的是两淮盐务的署衙,署衙内元朗便是两淮盐务的一把手,掌盐务的生产、运输、售卖等所有事务,扬州府下有三个盐场课司,分别设立在通州、泰州和淮安三地,进行辅助办公。
盐是民生大事,除了元朗这个两淮都转运使外,下设四品同知、从五品副使各一人,又有从六品判官三人,还有分属到各司各部的经历、知事,分管盐仓、质检、征税、运销的种种事宜,两淮盐官上上下下大体有一百多人。
这些还是排的上名号的,另有小吏杂役等编外人员几百人。
这是一个很庞大的官僚群体,元朗之所以能面不改色地去贿赂冯会龙,便是因为他在两淮这个地界上,早就将盐官体系的人整治的铁板一块,他自信冯会龙翻不起大浪来。
扬州府是两淮盐运中心,两淮产盐量占整个大周朝的三成,淮盐税入占大周朝税入的一半,难怪有人曾说“煮海之利,重于东南,两淮为最”。
可想而知,其中多少利益纠葛、多少血色纷争了!
既然是要巡视盐场,那就不仅仅是一个了,两淮从北向南,依次而下,从赣榆到富安一共有十九个盐业重镇需要冯会龙带人巡视。
他们第一站就是赣榆盐场,虽然古今名字有变化,但是沈江霖查询了赣榆的地方志信息后,便知道赣榆便是现代的江苏连云港地区,这里便是他们的起点。
这些盐场都分布在淮河入海口附近,附近的居民世代以煮盐为生,大周朝刚刚建立的时候,为了方便统一管理,便将这些人编为灶户,专门从事盐的生产。
而盐场之中也有最基层的盐官体系中的人员,他们虽然不是正式的官职人员,属于是编外人员,但是因为有官府的认可,便成为了负责管理这些灶户的管理者。
这些灶户是世代相袭的,为了统治的稳定,是不允许他们从事其他的职业的,地位极其低下。
他们日复一日要做的就是将海水引入盐田,然后等待里面的海水经过日晒蒸发后,得到了卤水,再将这些卤水在大锅中不断煮沸蒸发,得到盐晶,之后再进行过筛,便是可以进行买卖的食盐了。
等到沈江霖等人抵达赣榆盐场的时候,已经是四月份了。
四月正是春意融融的时节,但是他们一行人一进入盐场之后,就感受到了无比灼人的热气,沈江霖只觉得一股热浪迎面来袭,仿佛下一秒就进入了炎炎夏日。
负责此处盐场的管事连忙上前笑着介绍道:“这里是煮盐房,走过煮盐房前面就是盐场了,这里太热了,小的带大人们往前头去。”
煮盐房面阔八间,纵深十来间,里头全是一个个的大锅灶头,大概有四五十个灶头左右,每个灶头前都站着一个灶户,正在用木棍搅拌盐水、不停添柴煮盐。
这些灶户都是二十到四十岁左右的男子,年纪小一点的也有十六七八的少年人,好几个人热的已经脱去了衣衫,赤裸着上身在熬煮,这些人都极为精瘦,皮肤黝黑,个个沉默不语,许是受过吩咐了,冯会龙一行人走过的时候,连头都不敢抬。
有个胆子大些的年轻人一边搅拌盐水,一边偷偷抬头看了冯会龙等人一眼,被那管事发现了,直接一眼瞪过去,那年轻人吓了一哆嗦,连忙低头继续忙碌,再不敢东张西望。
听着管事的介绍,冯会龙无可无不可的“嗯”了一声,然后带着人闲庭信步地走过这些灶户,穿过此处煮盐房,外头便豁然开朗起来,正对着煮盐房的是两个极大的盐池,再往前看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翻涌着无数的浪花一次又一次地冲刷着浅滩,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咸腥味。
那管事姓崔,他指着外头的盐池介绍道:“这两个盐池,宽五十里,长十里,每日需要一千余人进行引盐、晒盐的工作,今日天气晴朗,这些人便需要从早上巳时初开始做到酉时末方歇。”
冯会龙显然是兴致缺缺,一会儿看看这里,一会儿到那边走走,也不发问也不停留,根本就是在走马观花。
元朗本还有点的警惕之心,在此刻已经快消耗殆尽了,甚至他觉得自己做了那么多的布置都有些兴师动众了。
这个冯大人,还真的是一点活都不想干啊!
就在元朗陪着冯会龙乱逛之际,他的眼角余光一撇,突然看到一个相貌俊逸的年轻人正蹲在盐池边看着什么,不时还和旁边晒盐的盐丁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因着已经有了百步的距离,元朗根本听不清楚他们的对话是什么,正是因为听不清,元朗心中才更焦急了。
元朗顿时警铃大作,立马转回身子,装作无意的样子带着冯会龙往回走,同时朝着自己的人使眼色,示意他们拦下来——一群没眼力见的,怎么就都跟着他和冯会龙往前走,不晓得看紧落在后面的人!
只是还没等元朗等人走近,沈江霖已经站起了身子,四周看了一眼,发现自己竟然落在后头了,连忙慌慌张张地快步往回走。
冯会龙见不得自己的人如此跌份的样子,摆着上官的谱呵斥道:“刚刚在那里作什么呢?这里人多又杂乱的,万一跌进了这盐池里,可就麻烦了。”
冯会龙说着,脸上摆出了对周遭环境很是嫌弃的眼神。
元朗身后的严同知和曹副使互相对视了一眼,都看懂了里头的无语之意——这个冯大人,也真是绝了。
沈江霖手中还捧着一摊卤水析出来的晶体,有些兴奋道:“冯大人,下官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个海水经过晾晒竟然就能析出粗盐颗粒,实在是太神奇了,您瞧!”
冯会龙连忙往后退了一步,摆摆手道:“你摆弄这些作什么?”
沈江霖的脸上满是年轻人单纯的高兴和好奇:“下官第一次有这样的机会走遍两淮,准备回去之后写一个游记,所以就想多了解了解。”
沈江霖说着,看冯会龙显然有些不高兴地样子,连忙将手中的盐晶丢回了盐池里,拍了拍手上的残渣,有些不好意思道:“是下官失礼了,还请冯大人海涵。”
冯会龙冷“哼”了一声,扭过头见元朗盯着沈江霖,若无其事地给元朗介绍道:“这位是沈经历,还年轻呢,初出茅庐,看什么都新奇。”
冯会龙说到“初出茅庐”这几个字的时候,元朗瞬间明悟了。
这么年轻又无资历,估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