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哥救我,爹爹救我!: 260-28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大哥救我,爹爹救我!》 260-280(第4/30页)

声, 下面人需要为自己前程铺路, 各取所需。虽不屑为之,但理解。

    毕竟, 想让皇帝注意到绝非一件简单之事,这需要无数的铺垫和积累, 甚至还需要有一点点运气加持才行。

    就这几句简单的恭维之语, 不知道费了多少脑筋才想出来的呢,皇帝有那么好取悦得么?

    明白了诸多不同的立场, 便能看清世间的真相。

    正这时,就听赵鸿煊清了清喉咙打断众人恭维, 他目光在众臣身上扫了一圈,最后落在宋三郎身上。

    赵鸿煊缓声道:“昔年文远在中州赈灾,勇谋兼备,当真力挽狂澜救万民于水火,朕铭记至今。

    眼下用人之际,卿可愿临危受命,负责京城的灾后事宜?”

    “陛下信重,臣当全力以赴,不负陛下所望。” 宋三郎回答得简短且坚定。

    他丝毫不意外皇帝会点他的名,站在皇帝的立场上,他要将自己调回京城,就得提前做做铺垫,眼下救灾要调动多方人力物力资源,正是铺垫的好时候。

    宋三郎明白,其他人也不傻。皇帝的意思很明显,他要给宋三郎镀金,否则昨日那等危急情况怎不让宋三郎临危受命?

    还不是因为炸堤之事说出去名声不好听。

    散朝之后,皇帝令宋三郎单独留下,群臣议论纷纷。

    不少人猜测宋三郎可能会是下一任宰辅人选。

    杨志不以为意,只要忠亲王不肯交权,朝廷的主要矛盾便是军权之争而非相权之争,皇帝大概率是要宋三郎留在京城以防止忠亲王继续坐大。

    所以,自己目前最大的对手仍是范盛。

    不说众臣心思,宋三郎出宫后即刻赶往户部衙门,同时召集户部、工部、兵部等人成立临时“灾济处”处。

    救灾如救火,这雨会不会继续下还不好说呢,必须做好两方面准备。

    其一、组织兵士、工匠、民工等人对堵塞河道进行疏通引导,加快通过运河往外泄洪,同时对一些危险河段采取加固措施谨防内城河道决口。

    其二、组织人手迅速对受灾最严重的南城进行救援。

    宋三郎正安排着,景辰进屋来,三郎看了儿子一眼,景辰上前递给他一沓文稿。

    三郎垂眸看去——

    文稿最上方用端正小楷写着:关于灾后救援的若干建议。

    第一条,灾情收集。

    组织人手,依据受灾范围、受灾人口、人员伤亡、房屋损坏,以及堵塞积水严重程度等情况绘制详细的灾情地图。

    可依照灾情地图划分若干救灾区域,每一区域由专人负责,重点区域重点救援,哪个区域的救援出了问题便找哪个区域的负责官员说事,确保责任到人。

    依据灾情地图合理分配各项资源,优先保障食物与药物供应,防止瘟疫产生,同时,所有资源调配时需一一登记造册。为防物资发放延误,只需申领人签字即可批准,但会进行事后审核追责,确保责任到人。

    第二条,救援与动员……

    宋三郎什么也没说,默默把手上文稿交给旁边张璟。

    张璟看完也什么没说,默默把文稿又传给了何府尹。

    何府尹把文稿递给工部秦尚书。

    秦尚书:“!!!”

    不经历个十次八次的水灾救援,写不出这东西来。

    所以宋三郎,你儿还是人吗?

    让我们这些老家伙脸往哪儿搁,尤其责任到人那一招,真狠!

    宋三郎看了几人一眼:“诸位可还有什么补充?”

    几人同时摇头。

    宋三郎一锤定音:“那便如此安排吧。”

    张璟深觉可以让自家大孙女儿高攀一下宋景辰。

    秦尚书不明白为啥自家那婆娘非把宋景睿当香饽饽。

    真正到展开救援,宋三郎才知道南城的受灾情况远比想象中要严重,南城三分之二的区域被淹,水浅处过膝,水深处没过房屋,死伤更是无数。

    若非他位高权重,张璟等人积极配合,使他可以在短时间内调配各种资源,这灾还真不好救。

    依据惯例,遇到灾情,一般是从洛京府尹这里调集人手。宋三郎以灾情严重人手不够为由,向皇帝请求加派人手。

    赵鸿煊顺水推舟从原施志雄旧部以及赵敬渊的新军营各自抽调三千兵士。

    赵敬渊知道这兵借出去便要不回来了,这是皇帝对他发起的试探。

    皇帝是想用景辰父亲牵制自己。

    宋三郎不管那么多,赵鸿煊也好,赵敬渊也好,自家手里有兵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救灾期间,宋三郎一直将景辰带在身边,宋景辰终于看清楚,真正起作用的并非是他的那些所谓好建议,而是父亲绝对的话语权。

    父亲绝对的话语权,使得那些人积极配合。如此,父亲的命令才能畅通且执行到位,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观二哥这边,尽管银子全是自家出,可二哥想要那些人出力听指挥亦非简单之事,若非宋家的底气给二哥托着,怕是没几个人听他的。

    另外,南城的复杂情况也让他看明白他自己当初的想法有多么天真和理想化,这等复杂的地形,那般大雨倾盆的黑夜……

    或许是马上就要进入到深秋,这场秋雨终究没有再持续,大大降低了救灾难度,十日之后,这场救援终于进入到收尾阶段。

    宋三郎上书皇帝,提议减免受灾百姓赋税,并调拨银两粟米,设置粥厂并搭建简易房,以帮助受灾百姓度过眼前难关。

    赵鸿煊准奏。

    另外,宋景辰的那篇《关于灾后救援的若干建议》赵鸿煊看到后极是赞赏。

    前有景辰出银钱修葺整个京城排水,后又在救灾过程中出谋划策,并联络京城十二家酒楼安置幼童妇孺,居功至伟,其忧国忧民之心无愧于其“爱民使”之称。

    因此,晋封“二品爱民使”,赐蟒袍玉带金缎靴。

    旨意一出,满朝皆惊。

    “二品爱民使”封就封了,反正就一有名无权的虚职,蟒袍玉带金缎靴那可是最顶格的恩典,宋景辰是有功,可这点功劳真不至于到“居功至伟”的程度吧?

    关键是他爹宋文远多次立功都没蟒袍玉带的待遇呢,儿子却轻轻松松就拿到手了,。

    皇帝对宋景辰的偏爱可见一斑。

    宋三郎可不信什么皇帝的偏爱与宠信,他大概能猜到赵鸿煊什么心思,八成是挑拨景辰与赵敬渊的关系。

    皇帝对景辰这般恩宠,赵敬渊能不多想么?赵敬渊对宋家真的可以做到毫无芥蒂吗?

    赵鸿煊是懂挑拨离间的。

    对于宋景睿的贡献,因着景辰刻意强调的缘故,赵鸿煊捎带着夸了几句,一个影响不到他大局之人,他没那么多功夫关注。

    不管皇帝如何想,景辰知道二哥新官上任,需要来自外界的肯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