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四福晋只想种田: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清穿之四福晋只想种田》 80-90(第8/26页)


    “王妃身体调理过来了,只是小时候保暖不够,有些宫寒的症状,初潮时会畏寒怕冷,偶尔腹痛。”

    王爷问得仔细,佟嬷嬷只得仔细回答:“每次来时注意保暖,不要劳累,便无大碍。等日后诞下麟儿,寒气随胎儿排出,畏寒怕冷和腹痛都会得到缓解。”

    该解释的都解释完了,佟嬷嬷再次劝王爷去前院:“月事不洁,无法同房,还请王爷移步前院安置。”

    王爷堪堪弱冠,虽然有侍妾,佟嬷嬷还是决定提醒一下,免得作践身体。

    刚刚王爷喊她进来的时候,衣衫算不得整齐。王妃比王爷更明显,面色潮红,艳若桃李,不用问也知道那事多半没成。

    男人总是强势的那一方,若是不管不顾,最后倒霉的还是女人。

    “行了,我知道了,嬷嬷下去吧。”四爷听到畏寒腹痛,急着进屋去看他的小福晋,实在没耐心应付老嬷嬷的唠叨。

    王爷冷脸,佟嬷嬷自是不敢再劝,匆匆退下。

    穿越前,姜舒月就有痛经,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生不如死。

    中医西医,各种办法都试过了,就连止疼药都挽救不了被疼死的命运。

    好在穿过来之后,这具身体虽然弱鸡,却没有痛经。

    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现在这点胀痛,与穿越前的痛经相比,就是毛毛雨。

    躺在干爽温暖的被窝里,姜舒月自己都没发现,她的卧姿与上辈子痛经发作时一模一样,仍旧是蜷缩着的。

    四爷再次进屋,入目便是小小一只蜷缩在锦被中,好像很冷很疼,要多可怜有多可怜。

    有点怀疑佟嬷嬷的话,四爷坐在床边,抬手抚过姜舒月额上的细汗:“要不要传太医过来瞧瞧?”

    太医到底是男子,怕她难为情,才有此一问。

    月事而已,犯不着大半夜把太医薅来,姜舒月摇头:“我没事,你去外间炕上睡吧,明日还要早起站班呢。”

    四爷升到郡王之后,不但要早起站班,还经常被皇上叫去南书房听政。相当于一边九九六,一边进政.治.局旁听,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姜舒月都有点心疼了,怕他熬坏身体,如历史上那般中年早逝。

    “疼到出汗,还说没事。”

    姜舒月想说不是疼的,而是换了厚被子捂的,结果话未出口,四爷已经把她圈在怀里,尽职尽责地揉起了肚子。

    好吧,还是有点疼,只不过没有痛经厉害。

    搬到外间也要折腾,不如留下省事,劝对方离开的话停在喉间,姜舒月贪恋着他怀里的温暖,缓慢舒展开身体,如藤蔓般缠绕他,像往常那样,安心地闭眼睡去。

    九月中旬,有三件大事发生。

    第一件大事是大堂姐陪嫁田庄里的小麦,经过一个多月的晾晒,出种率为百分之九十。

    春小麦,抗旱能力比冬小麦优秀很多,成熟期短。四月初播种,七月初收割,八月晾晒,九月成种。

    两千斤小麦种,每亩播种四十斤,正好够播五十亩地。

    七月初,五十亩地,共收获小麦四万多斤。

    晒干之后成种率为百分之九十,得到二代种三万六千斤。

    “亩产还可以,但成种率有些低。”姜舒月抽查了几袋粮种,对结果还算满意。

    左宝树总结教训:“雨水太少,河沟都快干了,浇水不到位。”

    “春小麦比冬小麦更耐旱,浇水可以少量多次,不必一次到位。”姜舒月提醒。

    左宝树接过随从递来的小本子,认真做笔记。见左管事都在记笔记,跟着他一起来观摩的技术员们,纷纷掏出本子记起来。

    检查完小麦种,姜舒月与大堂姐和姐夫打了一声招呼,命人将分配好的七成种子运走。

    一共两万五千两百斤二代种,可以种六百多亩地。

    先福晋留给原主的嫁妆里,刚好有一个差不多大小的田庄,姜舒月打算拿出来专门种春小麦。

    穿越前,爷爷曾经说过,神农氏血脉不仅能提高觉醒者种田的能力,对植物也有一定的感召力。

    姜舒月从小到大也没见有人觉醒过这种超能力,只当个玩笑听听。

    穿到这里之后,也不知真是神农氏血脉的号召力出现了,还是巧合。雾隐山田庄在京城以北,高产玉米第一个出现在那里。同样的气候,差不多的田地,京城以北粮食减产的程度普遍比南边要低。

    爷爷说过的话,姜舒月本来都忘了,还是听四爷说起这种现象,才被她联想起来。

    也是四爷明察秋毫,发现差异之后让农事司测算过,同样的条件下,北边比南边多收近两成粮食。

    比如南边一亩地收小麦五十斤,北边则可以收六十斤。

    别小看这十斤的差异,这是普遍存在的。

    一亩地多产出十斤粮食,十亩就是一百斤,百亩就是一千斤……要知道京城周边的农田都是以万顷为单位计算的。

    “我带人调查过,查不出原因。”四爷又一次打破砂锅问到底,实在找不出缘由,这才问到姜舒月面前。

    姜舒月:我大约知道原因,但我不敢说。

    也是没凭据。

    所以这回自种耐旱小麦,姜舒月把地点定在了京城东边。刚好她的嫁妆里有一个位于通州的田庄,离京城不远,各方面都合适。

    她打算亲自参与小麦播种,及其生长的全过程。如果今年京城东边的粮食产量,比西边和南边多,就算是找到一定依据了。

    以后的路该怎样走,心中才能有数。

    第84章 如愿

    九月发生的第二件大事,是合作经营的第一批高产玉米上市了。

    因为产量高,集中上市,售价并不是很高,成功打掉了因旱灾和大粮商囤积居奇而高不可攀的粮价。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朝廷赈灾的压力,让京城百姓在高价面粉和天价大米之间,有了第三种更为经济的选择。

    面粉和大米,受到大宗玉米的冲击,供需关系被打破,售价几连跌。

    有些囤积居奇的大粮商蒙受损失,想找自己的后台寻求帮助,找了一圈才悲催地发现,自己的后台们都参与了高产玉米的合作经营。

    高产玉米售价不高,但因为品相好,变现能力非常强。又因产量高,入股不亏,也是有钱赚的。

    旱灾持续,不参加合作经营,田庄也收不上来多少粮食。参与之后,用赚来的钱补借国库的窟窿,对真穷的人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对装穷人来说,也算是一种很好的掩饰。

    与大粮商合作,是要承担风险的,而与朝廷合作,稳赚不赔。即便赚钱没有发国难财快,至少不会因此丢了乌纱帽,还能在皇上和太子面前刷好感。

    但第二轮合作经营开始,范围逐渐扩大,已经还上钱的官员禁止参与,没还完的可以继续,转而鼓励乡绅和商贾加入进来。

    与河道和漕运一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