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刘盈刘邦萧谨吕雉》 130-140(第7/17页)

治变得稳固。

    因刘邦的慷慨,在大汉刚建立时,就给大汉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刘盈所做的事,便是让这群泥腿子新兴地主,尽快转化成大汉的“官吏阶层”。

    萧何等人从刘盈梦里神仙的授课,窥见了后世选拔人才的制度。

    他们原本是属意“科举”。

    在萧何等人看来,“科举”便是唯才是举,能让他们这样的底层人才直接成为皇帝的臣子,无论对国家还是对皇帝,都十分有利。

    可惜制度好是好,这群人一琢磨,现在不适用。

    若以考试取才,那么为大汉打天下的新贵族肯定全部落选。

    等他们看到了大隋的选官制度,敏锐地察觉了“察举”向“科举”变化的进程。

    萧何当即拍板,大汉如今用“察举”,便足够了。

    要唯才是举,必须要刘盈,甚至刘盈的儿子、孙儿当皇帝时,在大汉已经天下归心,选谁当官都不能动摇大汉统治时,才能执行。

    “察举”最大的好处,也是它最大的弊端,便是推举人才的权力,掌握在当地“望族”和地方官手中。

    在如今大汉朝堂九成官吏都是新贵的前提下,推举上来的人才定是与新贵族休戚相关的人。

    但萧何也不希望被推举上来的人都是废物,这群人到了中央,也要经过考试才能授官。

    地方官学,便是紧急培训这群草根地主,让他们迅速拥有当官的能力。

    此中工作量之庞大,萧何这样的先天打工圣体都有些吃不消。

    刘盈一边向彭越提前介绍还在草稿阶段的察举制,一边感叹萧何的辛苦。

    “治国者需要有治国的本领,你我都曾经是庶民,没有哪一位庶民想要无能贪婪的官吏。如何既能选拔出有治国之才的官员,又不至于让打天下的功臣们失去权力,萧相国烦恼许久。”刘盈揉着眉间道,“把治国的权力都交由门客?那你们是公卿,还是门客是公卿?这是万万不可以的。希望你们能明白萧相国的苦心。”

    萧何嘴唇翕动,许多话哽在喉头,最后化为了一句:“这不是我的烦恼,是陛下和太子的烦恼。我只是为陛下和太子做事。”

    刘盈不会推掉功劳:“是我们共有的烦恼。”

    刘盈的推心置腹,让彭越心里很难受。

    哪怕在与他奔驰在西楚腹地时,刘盈都没露出过忧愁的神情。现在倒是为他们这群不成器的长辈忧愁了。

    “我知道了,是我辜负了陛下、太子和相国的好意。”彭越道,“我一定会督促子弟上进。”

    刘邦没好气道:“你自己也要上进!”

    彭越结结巴巴道:“我、我都老了,就不用……啊,好好好,我也上进。”

    看刘邦抬起了手,彭越垂下了脑袋。

    这个皇帝,他是不高兴了,真的会亲手揍大臣,揍得还挺疼。

    “你明白了就好。”刘盈道,“来听听我现在要做的事吧。”

    彭越真心服气后,以他的大嘴巴,刘盈和刘邦的谋划,很快就会传遍京城大小勋贵圈子。

    他们都会知道,陛下和太子希望他们自家有本事,而不是门客有本事。

    这也是对他们的敲打。

    大汉不是大秦。什么汉承秦制,从来不存在,刘邦和萧何都不承认。但大汉也不是春秋战国,刘邦欣赏信陵君,所以决不允许大汉出现信陵君。

    门客什么的,且收敛些吧。

    大汉给了这群“门客”直接进入朝堂的途径,哪怕他们是被“主家”推举做官,经过一层大汉直接选拔的程序,就像是在阳澄湖洗过澡的阳澄湖大闸蟹,那也是大汉的官,而不是某人的门客。

    彭越回府后,沉思了一整夜,将章邯写给他的书信反复看了好几遍,终于听从了挚友的劝说,遣散了家中门客。

    他赐予门客重金,告知他们“内部消息”,大汉即将大规模从民间选拔人才。

    选拔人才时,大汉不是通过某个官吏直接推举,而是去地方上甄选当地人才,每个郡县都有推举名额。通过这样的途径当官,才能显示出士人的本事。

    为了门客的未来,彭越希望他们回户籍地,争取地方宿老和地方官的推举。

    他为门客向地方官写了推举信,相信只要门客有本事,就一定能抓住这次好机会,并告知门客:“陛下首次征召人才,只从关中甄选。趁着大汉迁徙望族入关中,你们可劝说家族,赶紧迁徙到关中来。”

    彭越首先动作,很快就有消息敏锐的人跟上他的脚步。

    朝堂勋贵多多少少都遣散了部分门客。

    汉帝将从关中征召人才的消息,仅用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也传遍了天下。

    这自然不是彭越等人口口相传能达到的效率。

    陈平再次动用整个大汉的情报网,所做的不是刺探敌人的情报,而是给大汉第一次大规模征召人才做宣传。

    他先传递了汉太子“设擂台”的消息。

    通关擂台者,全部获得了汉太子承诺的奖赏。

    有一位名为张恢的儒生,居然在与随何的辩论中不分伯仲。太子特定他为获胜者,将相国府的文吏官印赐予了他。

    随何为此气得一日没吃下饭。

    怎么这年头精通申商的贱士,也敢自称儒家?你们法家又不是在朝堂上没有势力,你老老实实说你是法家人行不行?!

    张恢也很生气。

    虽然他精通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权术,但他确确实实是儒生啊!他祖祖辈辈都是儒生!老师弟子也全是儒生!根正苗红的儒生!

    我儒生为了辩倒其他学说,多学一点,多精通一点,不是很正常吗?

    这个随何,真是腐儒!

    一介腐儒,居然敢骂我贱士?他甚至不肯称呼我一声贱儒?!

    张恢受到了极大侮辱,终其一生与随何为敌。他和随何传到后世的学说,多为互相争辩之语,这是后话。

    总之有汉太子徙木立信,汉帝再征召人才,民间便相信汉帝是真的有心将从地方上征召人才,变成固定的制度了。

    既然有直接做官的盼头,地方士人便也不再琢磨去给哪个勋贵当门客。

    当了门客,就算将来做官,还是要称呼别人一声“主父”,终究低人一等。

    为太子徙木立信扬名后,陈平又宣布,汉帝尊重诸侯王的自治权,此次征召人才,先从关中、汉中开始,然后推广到其他汉帝直属的地方。

    其余地方嘛,诸侯王自己征召人才,看见有好用的,就推举给他皇帝老人家。

    本来为汉帝大举征召人才而心慌的诸侯王,心便安了。

    此事和自己无关,汉帝没想抢他们的人才,挖他们的根。

    而之前汉帝要求迁徙的地方豪族,有大半都停止了串联,加紧打包行李,匆匆进入关中和汉中。

    陈平暗中给他们泄露情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