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10-22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10-220(第3/15页)

宸贵妃会不会怀疑是他指示?要知道那位老翰林是他身边的人。

    熬到了下学,太子马不停蹄往外跑,这一跑就刚好撞见了站在门外的皇帝。

    “呀!”

    太子看见明黄色衣服已经来不及,直接撞了上去。

    皇帝扶住了他,训斥口吻道:“去哪里?这么焦急?”

    他扫向太子身边的人,怀疑是不是有人带坏了太子。

    太子摸了摸撞疼的鼻子,深吸一口气道:“儿臣急着出恭。”

    皇帝哪里看不穿他脸上的心虚,“去吧,快些回来,朕要考考你。”

    太子本来没打算出恭,这下也不得不去了。

    没一会儿他就回来了,还换了一身衣服。

    皇帝扫了一眼,向他招招手。

    太子走过去,发现兄弟们已经站成了一排。

    他没有加入进去,而是站在了皇帝的左手边,这大概就是太子的特权。

    站在阿哥之首的大阿哥撇了撇嘴,太子瞧见心里很不高兴。

    皇帝放下手中的试卷,缓缓开口。

    “近期关于缠足一事你们应该都听说了,民间有人议论此为闺中私事,朝廷未免多管闲事。”

    “身为皇子不应该人云亦云,得有自己的看法,也有官员上奏朕收回圣旨,朕要求你们也参与进来,以缠足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得少于千字,你们可以去翰林院求教翰林们,有些话旁人说得都不准确,需要你们自己翻书寻找答案。”

    “三日后将文章再交出来,是支持还是反对女子缠足,都要给朕一个充足理由。”

    大阿哥听完眼睛一亮,汗阿玛允许他们向翰林院讨教,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汗阿玛允许他们拉拢翰林院的官员。

    若是拉拢了翰林院,相当于得到了大半汉人官员的支持。

    太子同样意识到了这一点,跟大阿哥眼睛对上,两人都是一副己方不会输的眼神。

    宫外跟裹足相关的话题越来越激烈,不同的报纸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有家报纸就有大儒出声反对朝廷的专权。

    也有报纸站中立等着看好戏。

    《世界新闻报》特意刊发了一片关乎小脚形成的图案,从小脚被掰断的畸形,再到因为无法多走路,身体变得不健康怀孕很大几率难产。

    医学科普击溃了某些报纸空白无力的言辞。

    有些爱惜女儿的人家偷偷放足。

    不放也不行,无法嫁入官宦人家,只能跟书香门第和商户结亲。

    商户也就算了,书香门第哪个不是奔着做官去的,最后别因为裹足害得自家女儿被休。

    实际上近些年,汉人中偷偷留发裹足的风气越演越烈,在汉人看来,强制留辫和禁止缠足都是朝廷对他们的压迫,破坏了老规矩。

    在不少汉人看来,给女儿裹足就是为她谋个不需要劳作的富贵生活,只有那穷苦人家才是天足。

    哪怕这次新闻宣传了裹足的危害,还是有人不信。

    若不是下了圣旨,官宦家眷不得裹足,也不准与裹足家庭结亲,怕是会迎来民间的强烈反感,出现报复性的裹足之风。

    起码因为这道圣旨,一些京城的官家女子纷纷放足,有些还因为时间长久跑到城外的医院找女大夫治脚。

    相关消息传入宫中,宝音扯了下嘴角。

    [果然是棍子不打在自己身上不知道疼。]

    朝廷多次反对禁足却屡禁不止,结果一危及男人的权力,影响到自家老爷们的前程,这裹足之风中止了。

    等朝廷正式排查,怕是解除裹足的人更多。

    她觉得有些好笑,看向了皇帝。

    “明史修到哪了?我听说朱元璋的马皇后实在是无处可黑,最大的黑点竟然是有一双大脚?”

    皇帝嘴里的茶喷了出来,“谁说的?”

    见她满眼鄙夷,就知道后世的明史就是这样记载的。

    他脸有些黑,要知道明史是交给了汉人监修至今未定稿。

    这事满人有点冤,编撰明史的都是明朝遗臣,满人根本没沾手。

    不就是怕后来明史出问题,他们满人背黑锅吗?

    现在看来还真是出了问题。

    “清史呢?怎么没听你说过清史?”

    他突然想起这件事来,要知道一个新朝代建立,往往会修前朝史书来宣告前朝已亡。

    顺治年间设立过明史馆,可因为南明未灭,这个明史馆很快关闭。

    康熙四年重开,又忙着编写世祖实录暂停,直到康熙十八年三藩平定在即才开始编撰。

    他仍然采用的汉臣监修,连总裁副总裁都是汉人官员,满蒙官员精通汉语的都不多,更不要说能编写明史的人才了,根本没有插手修明史的余地。

    不用想,明史中那些不合理的描述又成了大清的罪状。”没有清史。”

    宝音笑眯眯道:“大清亡了后,清史是满族遗老在修。”

    “不过足足修了十四年。”

    皇帝愣了一下,十四年能修出个什么来?

    他都不指望在他有生之年明史能定稿,光是收集资料就是一项大工程。

    “十四年还是战乱期间,所有编撰人员都是在家修,清史稿分裂太严重,错误太多,根本无法审核。”

    “后来一拖再拖,百年后都未能定稿,我活着的时候还是叫清史稿。”

    她也不提因为文字狱,许多史料真假难辨,导致正史看着更像是野史。

    “二十四史只到明史,没有清史。”

    皇帝面色不是很好,显然没有想到大清连史书都没混上,这得是多不受后面国家重视。

    宝音无视他的脸色,笑着转移话题,“听说翰林院官员极不待见我,儒家的程朱理学学派是将我视为眼中钉了?”

    毕竟她的一番操作可是动摇了程朱理学身为国学的地位。

    皇帝无奈道:“这个污名朱熹生前都无法洗去清白,翰林院如何找到证据翻案?”

    “朝廷现在陷入两难,要不帮着力证朱熹清白,要不改用儒家其他学说。”

    宝音脸耷拉下来,“怎么澄清?说我胡说八道?”

    第213章

    怎么帮儒家洗清清白, 当然是反过来说她污蔑,多人轮番轰炸让她百口莫辩。

    若不是来自后世消息爆炸的时代,穿越后手里还有个能查论文的平台, 这些小道消息她是没有接触来源。

    入关后自有大儒来为我辩经。

    满族尝到了这种好处,在前朝需要程朱理学,朱熹也得到了这种好处, 生前的事不论,死后却是被捧上了圣人之位。

    程、朱都是圣人,关于其一些不怎么悦耳的事迹自然而然也被人掩盖, 这不是一个人的行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