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360-367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360-367(第8/14页)

绅跟国家工程强行绑定。

    这个政策目前看不出来后果,如是大清灭了,好歹这些工程还能够留下,当然两百年后这些工程能剩下多少就不知道了,最起码遍地的水库可以留下。

    这两年兴建起了修水库建发电站,再将电卖给朝廷。

    水库是库库的修,看不出来好坏,不过北方也确实缓解了用水困难。

    南水北调工程是属于新帝的政绩,他要是能干成就干,干不了之后的国力也没办法支持。

    宝音自己的财产全都储存起来有自己的打算。

    她也没有几次推进科技的想法,留点基础,超越国外一百年就足够了,往后她也管不了,能推进就推进,推进不了,自有人推翻这个王朝。

    官道走起来还算顺畅,汽车开起来开开停停,再避让别的车,不算慢也不算很快。

    到了泰山,一行人入住酒店。

    如今名山大川附近都开始开发旅游,大部分人穷,总有富人存在,这些人总是要拉出来消费,不消费哪有税,财富如何流动起来?

    泰山这地方也修整过,一些崎岖的山道都改造过,难走山道也安装了水泥钢筋栏杆。

    在泰山他们就跟寻常游客一样,走走停停,看看某处风景,也自有人帮他们拍照。

    山上住了一个月,皇帝留下了不少诗,然后心满意足前往下一个地方。

    看完山后自然是要看海,尝试过赶海后,坐着游轮海上冲浪海钓,海边住了半个月赶上了台风,真是世界末日一般,看着外面的黑云,和狂啸的大风,留诗三首。

    宝音不爱看他的诗,一来是欣赏不来,二来嘛,现代人看到诗就反射性想做阅读理解,脑壳子疼。

    台风过后,城池一片狼藉,百姓见惯不怪的走出来收拾残局。

    倒塌的树木拦路,经过三四日才清理干净。

    获得是大海变化太过无常,内陆的人很难不产生畏惧,这次之后他们行程转向内陆,沿着黄河往洛阳方向走。

    一来是他想看看如今的黄河水道,黄河他修了半生,好歹看看如今状况如何。

    黄河两岸都种了树,河南本就是平原,一望无际的平原,到河岸边还是有大量农田。

    两人看了都不由皱眉,黄河水流湍急会冲掉河边的泥土,贴着黄河种地是方便,可田地是没办法固土,按照当初制定的政策,沿河岸一里内是需要造林,不允许开垦良田。

    这就是违反了当初制定的政策。

    宝音本来是想找人问罪,被他拦住了,“传讯给老四,让他处理吧。”

    察觉到当初制定的政策出现了变故,他们在周边停留了两人,又继续往上游走。

    之后发现的状况都发送电报传达进京。

    抵达开封也没见消息传来,不过宝音还是收到消息,新帝派了钦差私自调查。

    这种地方糊弄中央的事哪怕后世都没少了,那样信息发达的时代,不还地方在山上铺假草皮来糊弄卫星,还有人在地里种白菜来骗取农业补偿。

    这些是平民百姓能赶出来的吗?

    许多农业补助,百姓连听都没听过更不要说申请了。

    许多补贴,怕是一下来,就被有心人提前给申请了。

    弄虚作假从古至今都没变过。

    还是那句话有些政策是好的,到地方就变了味。

    这次两人离开也是空出位置让老四整顿,老四是真能下狠手,想来憋了半年的窝囊气,今后要撒出来了。

    这半年大概也看清楚了朝中某些人的嘴脸。

    开封玩了几日,这里已经不复宋时的汴京繁华,黄河改道几次淹没开封,到后世听说古汴京被埋在了地下。

    坐船去了洛阳,看了六朝古都的长安。

    长安县这会儿隶属于西安府,上了城墙看了古寺感受了一下千年去唐太宗的痕迹,之后沿着黄河继续北上。

    甘肃这地方皇帝并不陌生。

    两人算是沿着李家的发家地走,看了被黄河一分为二的兰州,还有中东面孔的阿拉伯人。

    上了黄土高坡,这几年不断搞绿树种植还是有点效果,绿化上来,生态也跟着变好,这都是肉眼可见的。

    离开了兰州继续往北,过长城从五原到包头。

    沿途不断有人在搞绿化,许多都是宝音名下的慈善行业雇人来做,一方面是给人一份工作,一方面是搞绿化。

    这些年就没断过,二十年来不断有人加入也不断有人离开。

    一部分没办法带走的钱宝音喜欢用这种方式回馈出去。

    至于说将她的私人财产留给皇室?

    她没有想过,皇室最不缺钱,不说留在手里的皇庄田地山林,就是投资的产业每年也有不少收入,这些够花了。

    她手里的这些财产更希望用在改造环境上。

    草原上也修了一条水泥路,防止草种顶裂水泥地面,地下铺的土都是熟土,哪怕有种子落在上面也不会生根发芽,这里千年来官道的铺设方法。

    草原上的路不是直行而是蜿蜒曲折的,不时还有成群牛羊经过。

    沿途还能看到废弃的红砖水泥房,那都是牧民留下的,跟树林里供猎户居住的小木屋一样,里面放了粮食和炭,供牧民使用。

    也有流浪过来的人住进去。

    这样一间房屋可能没办法居住,却可以躲避雨雪。

    皇帝可能好些年没来过这边了,惊讶的看着这边的变化。

    这会儿已经入秋,商量后,两人决定今年在包头过冬。

    包头变化也挺大,这个新城市在现在可是非常有名,草原上的一颗明星城池,虹吸了不知道多少游牧民族。

    没有人不喜欢享受,经过二十年发展,这边的牧民也开始习惯便利的车和青贮饲料来养牛羊。

    基本上养牛羊的多,马的数量在下降。

    不仅是宝音发现了这一点皇帝也是。

    包头有铁有煤,发展的非常迅速,再加上早期的优惠政策,从关内吸引来不少人,将这座城市发展起来。

    最近包头的管理权从商行转交到朝廷派遣的官员手中,按照当初签订的协议,到期后这座城市归朝廷管理,之后大体制度还是不变。

    新帝送来了关切问候的书信,太上皇看了后转手交给了她。

    宝音看完后道:“传讯说今年不回京了?”

    他没有反对,宝音派人传信了。

    没两天火车送来大量的物资和宫人还有两个皇孙。

    宝音看出来他很满意,再看两个皇孙应该是新帝挑选出来的继承人,大概意思是让皇父从中挑选一个。

    一个是嫡子,一个是次子。

    宝音没看到所谓的弘历,也不知是不是蝴蝶了,她对新帝府内的事不关注,也从没给对方添过人。

    太上皇赐过,据她所知没有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