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200-21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200-210(第5/15页)

曹操挑眉,“果然是他!”

    长沙太守张仲景最有名的不是他的治理能力,而是他的离经叛道,身为士族却整日与庶民混在一起,在士林圈子中风评可不怎么样。

    过去看不起张仲景的士人看到天幕的介绍,无不惊慌失措,人生在世谁能保证自己不生病呢。

    原本有一位医圣就在自己面前,自己却没有珍惜,面对即将到来的大瘟疫,他们不得不放下自尊,登门致歉。

    【成为一郡之长并不妨碍张仲景继续自己喜欢的事业,当时有规定官员不能随意进出民宅,但不接触百姓,怎么给他们治疗呢?张仲景灵机一动,我不能去民宅,百姓可以出入衙门啊。于是他便选了每月的初一十五两天,打开衙门,接待百姓来问诊——这便是后世“坐堂”大夫的由来。】

    【张仲景的行为在士林中是绝对的异类,但这样的行为却对当时的百姓造成了巨大的震动,百姓无不拍手叫好,对张太守更加爱戴。这件事传播开来后,很多人不远千里前来求医,张仲景对此来者不拒。】

    【后来,为了躲避战乱,张仲景辞官隐居岭南,一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

    【多年的行医,让他看到了民间疾苦,看到了瘟疫对百姓的摧残,对瘟疫的研究也成为了他贯穿一生的使命。】

    【张仲景的家乡在南阳,南阳是当时主要的农耕区,人口稠密,距离都城洛阳很近——同时也是瘟疫的重灾区!】

    【在建安前十年间,张仲景的家族两百多人,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百分之七十是死于伤寒。】

    【古代的医者对瘟疫的研究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便有记载,其中《素问》篇写道:“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经能够正确的认识到了瘟疫的传染性,流行性,发病时间等特点。】

    【张仲景在先人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专研,收集了大量资料,加上他数十年的临床经验,终于在公元210年,写出了著名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中包罗万象,有针对汉末瘟疫的《伤寒论》,也有针对其他疾病的《金匮要略》,这些都是中医学的瑰宝。】

    评论区

    “在书中,张仲景发出了愤世嫉俗的悲叹,他批评了当时部分医者的浮躁态度,很多大夫不研究药方医术,一味追求权势阿附权贵,不仔细看病就抓药,为了赚钱什么都敢做,丢掉了医者的操守。”

    “《伤寒杂病论》解释了温病的起源,揭示了肾中元气不足,从而导致免疫力下降,引发疾病。”

    “晋朝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伤寒进行了进一步的补充,记载了很多预防、治疗瘟疫的方剂。”

    “现代学术界研究认为,东汉末年的这场瘟疫极有可能是伤寒和鼠疫。伤寒是由伤寒杆菌造成的疾病,典型症状包括持续高热、腹痛,而古代的伤寒可能包含了多种疾病,由于当时没有办法对病原体进行研究,所以把类似的病统称为伤寒。”

    两汉的观众看到“鼠疫”二字,不由得将自家食谱上的老鼠默默划掉了……

    张仲景将天幕提及的知识先记录下来,只是“伤寒杆菌是什么?”

    葛洪欣喜的将自己新编撰的医书命名为《肘后备急方》,只是……老夫费尽心力编撰的《抱朴子》难道没有传到后世吗?

    “有趣的是,张仲景治疗伤寒的药方麻黄汤与西方的还魂汤有异曲同工之妙。麻黄汤的麻黄来自西域楼兰,用来治疗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等常见病。还魂汤仅比麻黄汤少一味药材,用来治疗卒死等危重病。”

    “可见丝绸之路繁荣了贸易,也带来了瘟疫,而胡商的交流带来了治疗瘟疫的药材,又通过丝绸之路将药方传至世界各地。”

    第204章 天灾人祸

    【《伤寒杂病论》是自先秦《黄帝内经》以来的又一部中医理论著作,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古典医学著作之一,也是我国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学中医的人都把它当无价之宝——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

    评论区

    “不明四书者不可以为儒,不明本论(《伤寒论》)者不可以为医。”

    “张仲景确立了中医的诊治方式即:辩证治疗。”

    “张仲景留下的三百多个药方被后人称为万方之祖!”

    “从晋朝开始,整理、注释、研究《伤寒杂病论》的中外学者超过数千家。日本研究《伤寒论》的学者有近二百家。朝鲜、越南、印尼、新加坡、蒙古等国的医学发展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目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是我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现在日本的很多中成药企业依旧在用着张仲景的药方生产药品,还堂而皇之的将其打上自己的标签。”

    张仲景:谢谢,并不想认这些传人呢。∑(°д°)!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勤恳踏实,即便已经有了伟大的成就依旧扎根民间,对医学的态度始终赤诚!他本人的处世之道也成为后世的榜样。后人评价他: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而张仲景用一生践行了济世救人的理念。后人研究他的医理,敬仰他的医术和医德,将其尊称为“医圣”!】

    一手开启庆历新政的范仲淹沉吟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诸葛武侯是良相,张仲景是良医,不知我能不能效仿先人,一改大宋积贫积弱之风。”

    评论区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评病药方》、《疗妇人方》、《五藏论》、《口齿论》等,可惜都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是仅凭一部《伤寒杂病论》的贡献,也足以让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小徒弟惊呼:“太可惜了,师父的医书有好多都没有传下去呢!”

    张仲景思索片刻,道:“将这几本医书抄写三份,送与魏蜀吴三家,希望他们能好生利用,将之传遍天下!”

    小徒弟心疼道:“师父,这可都是您的心血啊!”

    张仲景微微一笑:“医书本就为了治病救人,越多人看到越能发挥它的作用,若是将来当真失散,那才是真的可惜。”

    “医者在古代属于百工匠人之流,社会地位低下,便是医圣张仲景也没有被记录在正史中。”

    “但张仲景活在人们的心中,他为百姓做的事,永远都有人记着。”

    “张仲景在长沙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无家可归,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掉了。他就研究了一个食疗方子,名:‘祛寒娇耳汤’,免费发放给百姓,那天正好是冬至,后来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流传下来,成为一种风俗。”

    “张仲景去世的时候,长沙和南阳的人都想让他葬在自家地盘上,两方差点打起来。张仲景便取了个折中的办法:我死以后,你们就抬着我的棺材从南阳往长沙走,灵绳在什么地方断了,就把我埋葬在那里。后来,当送葬的队伍来到张仲景施祛寒娇耳汤的地方时,绳子突然断了,于是张仲景就被埋葬在这里,两地的百姓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