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280-30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280-300(第10/28页)

,都要得到唐朝皇帝的册封,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联系日益密切。】

    评论区

    “此时,吐蕃刚刚被唐朝打败,唐朝处于优势地位,因此,文成公主和后来的金城公主在吐蕃的地位很高。”

    “甚至后来的吐蕃赞普称唐朝皇帝为舅舅,就像汉朝之于匈奴一样。”

    “贞观二十年,唐太宗征讨高句丽归来,松赞干布派遣宰相禄东赞入唐庆贺,称颂唐太宗: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

    “贞观二十一年,松赞干布派出士兵参加了唐朝将领阿史那社尔统率的多民族联军,一起征讨龟兹王的反叛。”

    ……

    “但他很快就又向泥婆罗(今尼泊尔)求娶了尺尊公主,以维护吐蕃与印度半岛的关系。”

    “左右逢源,两边不得罪。”

    李世民目露不善之色。

    “这件事不一定是真实的,在吐蕃和唐朝的正式史料中只记载了文成公主的事迹,根本没有提到尺尊公主。”

    “这个故事最初来源于吐蕃某些奇幻的小说,所以尺尊公主很可能是虚构的,也可能尺尊公主在松赞干布的后宫地位比较低,毕竟当时的泥婆罗只是吐蕃的附属国。”

    “在西藏的传说中,观世音菩萨见到西藏人民陷入苦难之中,于是落下了两滴眼泪,这两滴眼泪化作了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入藏拯救世人!”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陈陶”

    “文成公主入藏为两国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可惜史书上并没有记载文成公主的真实姓名,我们也不知道她的父亲是谁!”

    【贞观十五年,印度中天竺派遣使者入唐,十七年,李义表、王玄策作为正副使节出使天竺。】

    贞观君臣在舆图上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天竺的所在。

    长孙无忌:“这天竺的距离大唐太远,中间还有其他国家阻隔。”

    其他同僚立刻明白了他的言外之意,这地方大唐打不下来,打下来也价值不大。

    【贞观二十一年,唐朝再次派遣王玄策与蒋师仁为使出使天竺,恰逢中天竺国王去世,大臣阿罗那顺篡权夺位,并掠夺大唐使节。王玄策只身逃出印度,跑到吐蕃求援,松赞干布发兵千人,再加上附属国泥婆罗也派出了七千骑兵,成功击溃了篡权的阿罗那顺,救出了唐朝使节。】

    【这便是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故事!】

    李世民自豪道:“这才是大唐对周边影响力的体现,一个使节便能调动他国的军队,而吐蕃根本不敢拒绝!”

    随即他又好奇的问道:“王玄策是何人?”

    群臣交头接耳,纷纷摇头,他们还不曾听说过这个名字。

    评论区

    “王玄策和蒋师仁带着两国大军进攻中天竺的茶镈和罗城,三天后,城池被攻破,斩首三千,俘虏上万,擒获阿罗那顺。”

    “王玄策带着阿罗那顺的王妃、王子和其他臣民一万多人,三万牲畜,五百八十座投降的城池,还有东天竺送来的无数珍宝,回到长安献俘。”

    “王玄策还从天竺带回了制糖之法,其颜色和品质远超中原地区的制糖之法。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国落地生根,为中国蔗糖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惜,立下“世界史上空前绝后奇功”的唐代使节王玄策,只得了个朝散大夫的官职,且在史书中并没有多少记载。”

    “不是唐太宗不会知人善任,而是贞观年间灭国的战役太多了,王玄策的事并不出众,且中天竺距离大唐太远,无法建立有效统治,远没有西域各国的价值。”

    刘彻眼红:“你听听这说的是什么话,唐朝有用的大臣太多,可以給朕几个啊,朕不嫌多,真的!”

    “据说,王玄策带回了一个番僧,自称活了两百岁,还有长生之术。当时唐太宗已经被病痛折磨的受不了,中原的药物都没有用,服用了天竺番僧的长生药后,一命呜呼!”

    “事实上,那个番僧最后被放回去了,若是李世民真的因为他的药而死,爹控李治怎么可能让他活命。”

    “而且,王玄策也没有因此受到任何影响,后来还第三次出使印度。”

    “因此,李世民可能没有吃那个药,或者他的药没有任何效果。”

    看着上到皇后,下到大臣不赞同的眼神,李世民立刻自证清白:“是啊,是啊,朕肯定没有吃他的药,稚奴才会放他离开。”

    长孙皇后:陛下还是不要说的太绝对,小心将来打脸!

    第288章 贞观之治

    唐朝的外交政策对其他朝代并无多大影响,最多赞叹一句人才济济,毕竟其他朝代的疆域还没有达到唐朝的程度,更不可能对天竺产生什么想法。

    但制糖法就不同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制糖技术的国家之一,早在史前时代,人们就从水果、蜂蜜中摄取甜味,后来发展为从谷物中提取饴糖,最后学会了从甘蔗甜菜中制糖。

    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在《诗经·大雅》中就有“堇荼如饴”的记载,可见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从谷物中提取饴糖的技术。

    饴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麦芽糖,这是一种淀粉糖,在民间流传很广。在汉代史书中就有详细的记载,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还将制糖的方法、技术、步骤都进行了描述。

    直到今天,淀粉糖依旧在制糖业中占据一定地位。

    当然,我们说的制糖之术主要还是以甘蔗和甜菜为原料提取糖的技术,这项技术最早记载于公元前300的印度佛经和中国的《楚辞》。

    扶苏沉吟道:“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就是甘蔗,“柘浆”是从甘蔗中提取的糖汁。”

    李斯:“不错,我中原地大物博,早已有以柘制糖的技术。”

    萧何:“不过,天竺的制糖技术一定有其独到之处,不然不会得到天幕的关注。”

    始皇将目光投向南方,似乎想要越过百越的蛮荒之地,看到千里之外的天竺……

    张衡看着手中微小泛黄,如沙一般的颗粒,为他取名沙饴,这是最早的砂糖。

    陶景弘:“江东虽有甘蔗,但广州的甘蔗才是产糖量最高的。”

    南北朝时期,甘蔗在南方已经形成了规模种植!

    到了唐宋时期已经有了初具规模的制糖作坊。

    贞观年间引入印度的技术后,中原相继出现了土法提取的白糖和冰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宋广泛兴起的制糖业,不仅能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海外。

    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将制糖技术传入地中海地区,8世纪,传入日本,15世纪,随着地理大发现,制糖技术传遍全球……

    18世纪末,另一种能够替代甘蔗的原材料甜菜被发现,从此,制糖业不再受到气候的影响,制糖技术也乘着工业革命的春风实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