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00-32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00-320(第6/29页)

能挽回忠臣之心。他亲自下诏,将时任安西都护的裴行俭召回京城!

    苏轼:“孤军深入,兵不血刃,擒拿贼首,堪称文武兼备!”

    算起来,裴行俭也是苏轼的祖辈,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唐初诗人苏味道,而苏轼正是苏味道的第十一世孙。

    【唐高宗李治在位三十四年间,唐朝的疆域达到了巅峰,东起朝鲜半岛,西临里海阿拉伯帝国,占据半个中亚,南边到达了越南的北部湾,占据半个越南。北部越过了贝加尔湖,占据整个蒙古!国土面积多达1237万平方公里!】

    平行时空的统治者们拿出了自家的舆图与天幕上的唐朝疆域图进行比对。

    对比太过惨烈,大家都不想发表意见——

    尤其以秦始皇和宋太祖为最!

    始皇抚摸着尚未属于大秦的广大国土,心中壮志激荡,“唐朝的国土面积相当于四个大秦,如此广阔的天地,何愁军功爵制无地可封!”

    宋太祖赵匡胤红着脸道:“偏安一隅的大宋有何资格自称中原王朝,继承盛唐国祚!”

    ……

    【高宗末年,大唐对西域的控制在吐蕃和突厥的侵扰下逐渐减弱,大唐的羁縻国也纷纷叛乱,而唐军疲于应对,这是封建王朝统治能力的极限……】

    李治:“天幕说的对,封建王朝的统治是有极限的……朕拥有的国土虽大,却无法将自己的命令传达到每一个郡县,这进一步增加了治理地方的成本。”

    李世民:“稚奴虽打下了大大的版图,却没有整体的规划。”

    房玄龄:“控制西域的安西四镇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治理。”

    杜如晦:“吐蕃进攻吐谷浑就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魏征:“西域的格局已经固定,接下来就是大唐与吐蕃的殊死争夺了。”

    ……

    【李治统治末期,洪水、干旱、虫灾接踵而至,连年歉收导致谷物短缺,朝廷不得不下令禁止酿酒。】

    【到了公元680年,粮价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田地荒芜流民肆虐,严重威胁朝廷的统治。朝廷认为这是因为市面上货币过多,于是严厉打击私铸货币。除此之外,朝廷依旧在努力管控物价,每年从国库中取出一部分粮食投放市场,平抑物价。】

    【就在这样的风雨飘摇中,李治去世了,他留下的是一个经济即将崩溃,财政出现重大危急,边疆遍地烽火的王朝!】

    对于自己的死亡李治并不意外,他三十多岁就开始缠绵病榻,能活到五十多,已经算是侥天之幸。

    只是他怎能放心将这样千疮百孔的帝国留给儿子……

    【李治在历史上留下的形象一直都是仁弱,甚至是软弱昏庸的。因为他有一个千古一帝的父亲,还有一个千古第一女帝的妻子,李治被夹在这两位之间,显得并不起眼。】

    评论区

    “《新唐书》和《资治通鉴》中对李治的评价就是仁弱,流毒天下,几近于亡。”

    “显然是将武则天后来的作为都归罪于李治,认为李治是一个被美色所迷的昏聩之君,几乎覆灭了唐朝。”

    “请宋朝的士大夫多多关注自身,不要越级碰瓷。”

    “李治在所有皇帝的排行榜中是能进前十的,宋朝有几个皇帝能超过他?”

    赵匡胤:丢人啊,丢人!

    李治:“朕不生气,《新唐书》《资治通鉴》就是诬陷媚娘杀女的书,朕才不会在意这些无稽之谈!”

    李治暗暗磨牙,《新唐书》不知是谁写的,但《资治通鉴》的作者可是出现很多次了。

    司马光是吧,朕记住你了!

    司马光:……

    【永徽之治完美的继承并发展了贞观之治,将贞观之治的政治成果保留了下来,李治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守成之君!】

    评论区

    “遵循旧制,循序渐进,李治的能力并不弱于文景二帝!”

    “李治外圆内方,大智若愚,凡是他想做的事,就没有做不成的。”

    “没有李治的发展,贞观之治就只会是昙花一现,也不会有后来的开元盛世。”

    ……

    李渊满心骄傲,嗤笑一声:“这样的文治武功居然被认为是仁弱!”

    李世民也为自家儿子高兴,但随即更多的疑惑涌上心头,“稚奴既有如此成就,为何还会有武周!”

    长孙皇后提出了一个合理的猜测:“二郎莫不是忘了吕后!”

    皇后专权很难,但太后秉政却很简单!

    【相比于唐高宗李治的知名度,当然还是千古唯一的女帝更加声名显赫!】

    此言一出,评论区早已刷出了新高度,天幕的声音也变得欢快了起来。

    “千古女帝!”

    “则天大帝!”

    “二圣临朝!”

    “垂拱而治!”

    “无字碑!”

    “功绩自有后世评说!”

    第305章 永徽之治

    武周之前的平行时空无不对这位女帝产生好奇。

    就连秦皇汉武也因为这个突破了世俗的界限,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女帝心生千般思绪。

    最五味杂陈的还要数历史上曾临朝称制,与皇位仅一步之遥的实权太后们——

    吕雉:“输了,本宫居然不曾有过这样的想法!可若没有本宫,大汉早已二世而亡,本宫凭什么不能更进一步!”

    邓绥:“便是女子为帝,也胜过刘祜千百倍。”

    冯太后:“名正言顺,何其难也……”

    武则天:“既然做个临朝称制的太后要被骂牝鸡司晨,那朕便一步到位,将权利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高宗朝,超过一半朝臣都对此事提出了反对意见,还有人不惜以死相谏,恨不能血溅当场,青史留名!

    端坐在皇帝身侧的武皇后心有戚戚,再次感受到了满朝文武对她的恶意,她用眼角的余光观察着皇帝的神色,也在为自己寻找着万全之策。

    李治对朝臣的作态不以为意,却注意到了皇后的担忧,他满含深意的对皇后道:“看来后世之人很喜欢媚娘呢。”

    乱糟糟的朝堂如同被按下了暂停键,顿时安静了下来。

    不得不说,李治一下子便抓住了重点,天幕的态度一定程度上能影响民意,后世人的评价更是经过历史积淀的盖棺定论!

    而这也是武则天最大的依仗!

    李治:“诸位爱卿大可不必惊慌,天幕在上,百姓在下,上天不可欺,民意不可违,待天幕结束后,一切自有定论!”

    【早在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三十三岁的李治便被李唐皇室的遗传疾病折磨,时常头晕目眩,影响处理政务。】

    长孙皇后心疼道:“稚奴才三十多岁,怎么就病的这么严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