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520-5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520-540(第15/29页)

    【《郑和出使水程》包含了郑和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即便放在今天也是国家最高机密,但就是如此珍贵的资料却消失于历史之中。】

    评论区

    “明朝矛元仪的《武备志》中保留了相关图纸的目录,仅从这里便能看出这些资料价值连城!”

    “只要手持海图,就能顺利到达欧洲、非洲,这是一代航海家的心血啊!”

    ……

    【史书记载,明宪宗成化年间,皇帝朱见深有心出海,命兵部尚书项忠查找郑和留下的旧档案,结果查了三天,愣是没找到。】

    【时任车驾郎中的刘大夏道: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刘大夏的意思是,旧档案还在,但这是应该销毁的东西,无论如何都不能重启航海。】

    朱见深:“当……当真没有了吗?若是朕……朕必须要看到呢!”

    刘大夏:“陛下……”

    评论区

    “不是说,郑和的航海图都被刘大夏焚毁了吗?”

    “是啊,刘大夏就是千古罪人!”

    “这是野史吧,这件事在正史上并没有记载。”

    “后来清朝康熙年间编撰的《明史》还有详细的郑和宝船和航海路线的记录,由此可知,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间,这份资料都是完好无损的,所以这件事可能只是野史的牵强附会。”

    “焚毁资料的最大凶手可能是乾隆,清朝彻底的闭关锁国就是从乾隆开始的。”

    “还有乾隆为了统一思想,编撰了《四库全书》,在此期间焚毁了无数不利于他统治的思想和文章,他对中华文化的伤害远甚于秦始皇的焚书。”

    始皇帝:焚书这件事是过不去了吗……

    【刘大夏的观点就是明朝后来的主流观点,他们认为下西洋花钱如流水,是劳民伤财的败家行为。】

    刘大夏:“当年太宗陛下不惜动用天下十三省的钱粮,只为保证宝船的建造,每只宝船造价五六千银,带着无数铜钱出海贸易,致使无数铜钱大量外流,国内反倒出现了钱荒。”

    见刘大夏在天幕发言,明朝其他大臣也不甘沉寂,他们一人一句道:“是啊,太宗陛下对外国使臣的赏赐就多达六百万两白银。”

    “这么多钱不如用在国内赈灾中。”

    “耗费靡多,毫无用处!”

    第530章 永乐大帝

    【成化年间刚刚经历过土木堡之变,大明国运被拦腰斩断,以当时衰退的国力,强行出海并不是明智之举,刘大夏的动机可能只是为了减少劳民伤财的面子工程,但却“好心”办“坏事”,凭着这一句话被人骂了无数年,成了老迈昏聩的代名词。】

    明朝初年的皇帝皆大惊失色!

    朱元璋:“土木堡之变!”

    朱棣:“大明国运被拦腰斩断!”

    朱瞻基死死盯着年幼的儿子:“你到底做了什么混账事!”

    ……

    英宗之后的皇帝们却见怪不怪了,朱见深还有心安慰刘大夏:“卿……一片谋国之心,但天幕说的也不错,闭门……造车,只会让大明逐渐落后于异邦。”

    刘大夏低头沉思。

    大明许多朝臣都在沉思……

    【郑和下西洋虽然展示了明朝的海上实力,但明朝政府并没有充分利用远航带来的经济利益,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政治和外交手段。随着远航次数的增加,明政府的财政负担逐渐加重,这才导致远航活动难以为继的原因。】

    【古代很多好的政策都被官僚体制和朝廷自上而下的腐败断送的,明朝的官僚集团更是整个中国历史上的独一档。】

    刘彻对此深有体会:“朕的盐铁官营,本是对百姓和朝廷都有利的政策,却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直接断送了!”

    【而且,郑和下西洋只是官方的航海行动,却并没有彻底打破海禁的政策,民间私人出海还是被禁止的。因此,明朝统治者没有看到海上贸易带来的繁荣。】

    评论区

    “宋朝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无法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西方交易,大部分税收都是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

    朱元璋抓住了重点:“咱的大明不能被宋比下去!”

    朱棣:“天幕说的有理,朕已经决定开放海禁政策,将来可以允许私人船只跟在朝廷的船队之后,只要他们缴纳足够的税银,朕可以为他们保驾护航!”

    换个角度,思路瞬间打开。

    朱高炽:“父皇,咱还可以多开一些港口,新建一些造船厂,每一只远洋海船都得从朝廷购买,每个出海的船只都要向朝廷缴税,一来一回,他们不就是给朝廷打工的了嘛。”

    朱棣很欣慰,难得有一次他们父子二人的观念一致了。

    ……

    【从此后历史的发展来看,朱棣的决定无疑是明智的,是超前的!】

    【一个国家想要发展强大,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的态度,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机遇,不断推动经济、文化和科技的进步。】

    评论区

    “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看到未来的统治者是伟大的,比如秦始皇对统一的长远布局,汉武帝对匈奴的强势出击,唐太宗对夷狄的一视同仁……”

    【我们曾经亲手打开了世界的大门,却又与海洋时代擦肩而过。就在郑和的船队第七次回到国内的八十年后,葡萄牙人乘船来到了澳门,自此,这条海上贸易线就被西方人掌控了……】

    郑和:“什么!”

    那些西方红毛夷居然也能横跨大海!

    朱棣:“葡萄牙?”

    郑和:“陛下,臣在欧洲曾听过这个国家的名号……”

    【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南部,在罗马人来到之前,当地的原住民都处于一种蛮荒的状态,公元前140年,罗马征服了葡萄牙,将其作为罗马的一个行省,一直统治到公元五世纪。】

    【此后,伊比利亚半岛就被北边的日耳曼人,北非的穆斯林摩尔人相继入侵,幸而当地的哥特人不断抗争,才重新统治了伊比利亚半岛。】

    【公元1179年,葡萄牙地区成为王国。1279年,国王迪尼斯一世继位,在全国范围内排斥西班牙语,推广葡萄牙语,并在1290年创立了葡萄牙的第一所大学。】

    天幕第一次接受西方的国家,天幕下的观众都在对己方对比。

    苏轼:“这葡萄牙正式建国的时间都已经是南宋孝宗年间了。”

    王安石:“1290年,已是元朝初年,中原大地陷于蒙古铁蹄之下,西方却在新建大学,逐渐走上文明之路……”

    【1297年,葡萄牙与西班牙签订《奥卡尼塞许条约》,明确了两国的国界,自此葡萄牙成为14世纪欧洲第一个独立的国家!】

    【15、16世纪,葡萄牙进入全盛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