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夫君考状元: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辅导夫君考状元》 110-120(第7/14页)

    越是这么想,肖近越觉得有道理,认为自己已经将知县折服。平日里,他将志向告知父母,可惜父母对他所言,往往一知半解。遇到肖平,他自然忍不住将自己的信心表达出来。

    肖近并未详说自己如何应答,但却道:“县尊命我退出时,颇有爱才神色,看起来已经取中我了。只是当堂人多口杂,县尊一方面为了科举规矩,另一方面也是免我生出骄傲之心,便温言让我回去等消息。在我看来,唯一不确定的,是县尊是否将案首给我。其实,我对案首并不如何看重。不过县尊爱我之才,应该会将其给我以壮鸿鹄之志!”

    大伯和大伯母听到此处,嗟叹连连:“我儿真是为肖家上下增辉!”

    将肖近打发掉,陈鹏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随即吩咐师爷和县教谕加紧阅卷。几位好友也理解他身上的担子,阅卷也颇为认真。

    为了让考试公平,这次县试之前,陈鹏耗费了很大的气力,才取消了县内各书院的免试名额。这个举措,首先就遭到了县内耆老的强烈反对。也幸亏学政大人也取消了直接参加院试的名额,否则在触动了地方利益的情况下,纵有老师背后撑腰,陈鹏可能已经灰溜溜地回去了。即使如此,陈鹏也是在其他地方退让了三分,才有了如今能够赢得多方支持的局面。因此,判卷他更马虎不得,否则之前的努力都枉费了。

    陈鹏自己坐在公案之上,也加紧读起卷子。算上身边的几个人,他的年龄最轻,但功名最高。因此阅卷之时,他的信心也最足。

    大家在阅卷前已有交流,对于取中的比例都是有数。遇到不通的卷子,看上两眼,便会有一个大大的叉打在卷首,便是黜落了。

    读了几十份卷子,陈鹏便觉得有些乏味。作为一名二甲进士,他的科举水平在整个大明朝都是靠前的,如今去看这些学童的卷子,总觉得泛善可陈。

    挺了挺笔,陈鹏问下属:“去把一个肖平的学童的卷子找出来。对了,刚刚那个叫肖近的卷子也找一下。”

    肖近的卷子,他手下的文书倒是很快帮他找到了。

    看了肖近的字,陈鹏便摇了摇头。再看内容,他不由又笑起来,肖近所书,赫然是他当年应试的墨卷之一。他中进士的时间并不算久,科名虽有,但也不算彰显,搜寻他少年时候的墨卷,倒是需要花费一些功夫。

    肖近所写,完全是照搬,一字未易。

    即使如此,肖近还是认真读了一遍,不由又回忆起自己年少苦读时的夜晚。当年,他的命运寄托于那些考官。纵然有些信心,但更多的还是忐忑。古往今来,有才华而落榜者不计其数,谁能给谁的命运打包票呢?而今,这三千考生的命运又寄托于他的手上。想到这,陈鹏便有了振奋之意。他想,不管是这次,还是以后,他一定要对得住公心和良知。

    这两日,不乏请托之人,亦有相熟的好友甚至前辈递条子。陈鹏虽然无法彻底杜绝这些陋习,但是若那些人真的上不得台面,他也不会徇私。

    画了个叉,直接将肖近的卷子黜落,陈鹏问:“肖平的卷子还没有找到吗?”

    县试人多,糊名并不规范,手下找寻不易,只是因为卷子太多。

    这时,陈鹏的一位师爷举着一份卷子,道:“县尊,我所读到的,正是那肖平的卷子。”

    陈鹏问:“你既然看到了,不着急给我,先说说那卷子如何?”

    这师爷停顿了一会,才道:“难得一见。”

    陈鹏笑了,便道:“你且说说。”

    他的几位好友、其他师爷和县教谕也都停下笔,都来了兴趣,想听听如何难得一见。

    刚刚上堂的那个少年,所言似乎也难得一见,可知县的表情十分古怪。大家不清楚他又寻这个肖平有何用意。

    那名师爷道:“读来总觉是宿儒所作,几乎疑为他人代笔。”

    陈鹏道:“他人代笔必不可能。”

    知县既然如此说,自然不会是代笔。

    师爷想了想,道:“还是我读来,大家听听。”随即,他清了清嗓子,朗声读来:

    “圣人之生有常期,或传其道于同时,或传其道于异世。

    盖圣人之生,即道之所在也。非见之者之在当时,闻之者之在后世,则斯道孰从而传之哉?孟子于此而历叙之,意有在矣。

    盖尝论之,道之在天下必待圣人而后传。然其生也不数,故率以五百年而一见。

    尧舜者道之所由以传者也。

    自尧舜以至于汤,以其年计之,则五百有馀也。当是时,见而知其道者,禹得之,于执中之命;皋陶得之,为典礼之谟;若汤之生也,则闻其道而知之焉。观于上帝降衷之,,则斯道之统在于汤矣!

    自汤至于,以其年计之,亦五百有馀也。当是时,见而知其道者,伊尹得之,而为一德之辅;莱朱得之,而为建中之诰;若文王之生也,则闻其道而知之焉。观于缉熙敬止之诗,则斯道之统在于文王矣!

    自文王至于孔子,亦五百馀年,犹汤之于尧舜,文王之于汤也。当是时,见而知其道者得之为丹书之戒,则有若太公望焉。得之为

    彝教之迪,则有若散宜生焉。若孔子之生也,则闻其道而知之。贤者识其大,不贤者识其小,无所不学即文王之道也。斯道之统不又在于孔子乎!

    吁!世虽有先后也,而道无先后之殊。传虽有远近也,而道无远近之异。然则斯道之在天下,何尝一日而无哉!”

    文章不长,但一文读罢,四周皆静。

    第116章 打算各有各的想法

    回村的路上,肖近传递的消息,无疑让父母喜悦。且不说肖平发现大伯和大伯母的头昂得很高,哪怕是肖近自己,也颇有些春风得意。回村的路上,肖近一路上吟诵了数百遍孟郊的《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曾芸芸还隐隐约约听到大伯母说:“县城张媒婆给近而说的亲,我看就算了。”

    大伯道:“为何?那户人家与我们正好般配。之前你可是很支持的。”

    大伯母哼了一声:“你真是猪脑袋。近儿很快就有功名了。那种小门小户的人家,配不上我们了。”

    大伯道:“可你之前已经送去了那些东西作聘……”

    大伯母道:“要回来就是了。今晚歇息一晚,明天你就去。”

    大伯皱眉道:“这种事情,为何要我去?”

    大伯母道:“当初我送过去,你没有反对,自然需要你去索回来。”

    府衙内,众人听了肖平的文章,都是沉默了一会。倒不是说这种水平的文章他们没有读过,而是震惊于这样的文章,竟然会出现在县试中,而且竟然是一名十二三岁的少年所作。

    陈鹏的一位好友率先称赞:“真是一篇妙文!先指出道通开于尧舜,方有亲见其道而知者和只闻其道而知者。起讲处只提尧舜,后面方用三比分叙三节经文,且见者闻者各还证据。文中用三个‘当是时’,贴合‘见而知其道者’,用词何等简括。汤、文、孔子,各云道统在此,既结束本节,又开启下节,前提后来,中列三比,篇法、般法、句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