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西汉支教指南》 110-120(第1/15页)
第111章
如果说为国选材有段位,那科举制无疑是天花板的存在。
汉朝初立不久,方方面面的制度都不健全,虽说汉承秦制,一切皆有例可循,但到底两个朝代情况大有不同,这执行起来,也很是有些难处在其中。
不止是执行的过程,更是执行的官吏,汉朝现在也是缺乏的很,也就是说,当务之急是要弄出一个合适的选官制度。
对此,林清源并不打算用历史上的汉朝使用过的察举制选官,而是想着直接提议使用隋唐时期才出现的科举制,利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网罗人才。
科举制能从隋唐延续至明清,近千年的时光都不曾废止,而是一步步的完善,想来必有其可取之处。
更不必提近现代由科举制衍生出来的各种文官公务员考试了。
如果说为国选材的方法有段位,那科举制无疑是天花板的存在,至少比华夏历史上的其他选官制度更加进步。
但同样的,遇到阻力也是必然的。
不过,林清源相信,只要取得小刘盈和张良等人的支持,这个制度是一定可以推行下去的。
所以在耗费了几天几夜写出了有关科举制的种种,拟成一篇可行的文章后,他又抄写了一遍,使其一式两份。
一份他打算送去给张良,而另一份,则由他自己带着,去了宣室殿,亲自与小刘盈商量。
“好,好,好!”
“这个选官制度真是好,从制定考试内容,到举行科考的流程,以及事后的评卷保密之法,都写的如此清晰明了。”
“倘若真是按此执行,那我大汉,可就不缺人才的来源了。”
“先生,你可真是朕和大汉的福星啊。”
……
当小刘盈看完这篇文章后,简直爱不释手,喜欢的不得了,连道三个‘好’字不说,更连连夸赞,可见心里是何等的认同这个做法。
“这话先别说这么早,”林清源却摆了摆手。
“到底好不好,还要看效果如何,还有就是,大家的接受度怎么样,后续可不可行……等等,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他掰着手指头跟他细数着难处。
“说的也是,到底是没出现过的制度,推行起来,也难免会有些阻碍。”他谨慎的话语也让小刘盈稍微冷静下来。
“你能明白这点就好,改革制度,除旧布新,再怎么是必然的趋势,也必须一步一步来。”林清源闻言,也点头赞许道。
“先生说的是,这制度好是好,但却与父皇在世时使用的举荐人才的选拔方式大有不同,朕担心,会引起朝臣们的不满。”
小刘盈抿了抿嘴唇,也进一步想到了更具体的,不禁有些为难。
“这有何难?倘若有人要问起,你只与他分辨个明白就是了。”林清源却不觉得有什么。
“当初父皇在位时,连年征战,这人才选拔,自然是要挑可靠之人护卫在侧,并委以重任才能放心。”
“只是亲近之人举荐的虽然可靠,却不一定有才,父皇当初未必没有看在诸位臣工的面子上,给予过虚职的时候。”
“但如今,大汉已经立国数年,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可靠可信之人,更是将帅之才,文职要员,他们是皇帝的手,皇帝的眼,为皇权和国家服务的。”
“这就容不得半点敷衍,更不能滥竽充数。”
“正所谓,国之将兴,文治武功缺一不可,这个道理,你明白,我明白,朝臣们又如何会不明白呢?”林清源挑了挑眉道。
“话是这么说没错了,但这毕竟涉及到了朝臣们后代子孙的前程问题,朕也是担心他们会因私废公,故意阻挠科举制的推行啊。”
小刘盈叹了一口气,更具体提出了自己忧心的地方。
“这个我倒也考虑到了。”林清源闻言,却笑了笑。
“哦?先生可是有法子解决?”小刘盈好奇的追问道。
“朝臣们若要反对,无非是因为他们一时半会儿意识不到科举制的好处,再有就是,一旦选拔出了新的人才,他们就会担心自己的官位不保。”
“说白了,还是两个字在作祟,利益。”
“可只要我们跟他们讲清楚,这是唯才是举的科考,那么他们反而不会反对,还会争先恐后的把自家的后辈献出来。”
“因为在现在这时候,能够读书识字的,反而恰恰是他们这些权贵家里的孩子,如果他们读了书,却还通不过考试,无法被授予官职的话,那也只能怨他们自己不努力。”
“届时,朝臣们便是想说什么,也找不到理由。”
“至于以后他们会不会被新一代的人才所取代,那就是以后的事了,你只要先用胡萝卜吊住他们一段时间,让我们把制度铺展开就行。”
“一旦这局势打开了,那么便是将来他们看出了可能导致的后果,恐怕也阻挡不了大势所趋。”
“甚至都不用我们出手,其他得了好处的阶级,自然就会跳出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林清源跟他细细分析着其中的种种,尽可能的想要打消他的顾虑。
即便小刘盈现在还未亲政,但他也必须先取得他的全力支持,并且是有分寸,而非盲目的支持。
也只有这样,才能既占据绝对的大义和制高点,也为以后各种制度改革的推行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而这点,林清源明白,小刘盈也明白。
对于权力的渴望和开创国家未来的雄心,都在推着他赞同林清源的提议,更别提,这个制度,确实是极为周全的。
两人就此达成一致,誓要做出一番事业来不可。
这边说通了小刘盈,林清源也就回去,将今日两人谈论的种种,再度写成了帛书,与之前准备好的另一份有关科举制的种种,一起借由张不疑转交给张良,意在获得对方的支持。
而张良在看过两张帛书的内容后,知道事关重大,于是直接让人去请了曹参来府邸商议。
张良在书房接待了对方,寒暄了两句后,便将科举制的那张帛书拿给曹参看了。
“丞相,你觉得这个新的选官制度如何?”张良也不急着发表意见,而是等他看完后,询问对方的想法。
“子房,你且给我交个底儿,这东西,是否是驸马拟定出来的?还有陛下那儿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呢?”曹参合拢帛书,捏着它晃了晃,不答反问道。
“早知道你会问这个,诺,看看吧。”说着,张良就从袖中再度取出了另一张帛书递了过去。
曹参接过之后,细细浏览,不肯错漏一个字,待到看完后,也不得不佩服。
“我们的这个驸马爷啊,年纪不大,心胸倒不小,想的也够周全,算是掐准了如今朝堂上这些老家伙的命脉了。”他先赞了一句,随后话头一转。
“可让我担心的是,这些选出来的人,会跟原本的学派相勾连,届时恐怕就不会仅仅是为国选材,而是会造成各学派并立,争夺朝堂话语权的严重后果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