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第一纨绔: 34、人才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大卫第一纨绔》 34、人才(第1/2页)

    就在朝廷因夏国使者的言论再一次吵翻天时,京城中却有一座戏楼悄悄的开业了。
    戏楼的主人便是之前带领戏班募捐的班主,因着之前募捐时已经打响了名头,是以虽这戏楼开的悄无声息,却也很快就在京城中传扬开来,每日里前来听戏的百姓络绎不绝,自然也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
    既然开了戏楼,那戏班定然不会只表演一个节目,是以许多寒门士子也多了一门赚外快的营生,那便是改编戏曲,上古传说和民间故事也再一次在改编创造中焕发了生机。
    只可惜,无论是上古传说亦或是民间故事,到底都是数量有限的,演的多了,观众也觉得没了多少趣味,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而今日,戏楼却推出了新剧目。
    这部戏,前半部分众人很熟,正是昔日班主募捐时演绎的那段,而这后半部分却是新添的内容,说的正是如今朝廷正在进行的谈和之事。
    不过这戏曲中演绎的自然和现实情况有些出入。
    戏中虽然也将如今朝中众臣的争论内容演绎的一清二楚,却也经过加工创造,向观众展示了夏国国君和使者的小人嘴脸以及狼子野心,这在无形之中,影响了观众对待此次谈和事件的态度。
    凡是听过戏曲的人,都对谈和一事抱有抵触心理,对于皇帝陛下的决定,更是表示极为赞同,只可惜,肯到戏楼里听戏的人大多身份都不高,不是普通百姓就是寒门士子,在谈和一事上并无多少话语权,更左右不了朝廷的态度。
    但事情很快就迎来了转机。
    这还要从吏部尚书被革职查办之事上说起。
    之前也曾说过,大卫国选拔官员的采用的是分科察举制,所谓分科,指的是根据才能、品行等划分人才的科目,比如大卫国的科目大概分为“德”、“明法”、“明经”“才能”四大类。
    也就是说,属于这四大类的人才,才有被察举做官的资格,很不巧,吏部尚书出自“明经”科,所谓“明经”,指的便是通晓经学,因大卫崇尚儒学,是以这个《经》便是专指儒家经典了。
    可惜更加不凑巧的是,吏部尚书被革职查办的最大原因便是“曲解圣人意思”,这就很打脸了。
    这一下可让皇帝陛下抓到了由头,他也顾不得什么夏国使者了,直接一道旨意丢了下来:鉴于吏部尚书的前车之鉴,他对朝臣的真才实学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要亲自出题考核官员,整肃大卫朝纲。
    皇帝陛下此举明摆着就是在转移矛盾,当然事实证明,他成功了,那些吵得不可开交的言官们终于消停了下来,纷纷将目光转到了考核上,天大最大面子最大,万一考核不通过,丢的可不是他们自己的人,还关系到当初举荐他们的官员的脸面。
    虽说考核旨意下了,皇帝陛下却还没有想好具体应该考核些什么,他拿着《论语》翻看了半天,迟迟拿不定主意,
    卫景晔见状,道:“若是只考《论语》,是不是太简单了点?”
    皇帝陛下笑道:“那你觉得应该考些什么?”
    卫景晔道:“昨日我刚读了宋襄公的事迹,发现这人还真是个仁义有信之人,不如就让那些大臣们结合宋襄公的事迹,谈谈对‘仁义’的看法吧。”
    皇帝陛下闻言,眼前登时一亮:“这个题目甚妙,就按你说的办!”
    宋襄公是春秋时宋国的国君,是个很有意思的人,他的一生,可谓是将“仁义”二字诠释了个淋漓尽致,当然也因“仁义”二字,被后人耻笑了千年。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件事便是“泓水之战”,说的是宋襄公因郑国支持楚国当霸主,很生气,便决定攻打郑国,郑国因此向楚国求救,楚军便向宋国国都发起进攻,宋襄公只好撤军回援,没成想两军就在泓水河边相遇了,楚军开始渡河向宋军展开冲杀。
    宋襄公的哥哥见状便道:“对方人太多了,我们人少,不如趁他们渡河的时候消灭他们。”
    宋襄公当即便否决道:“那不成,我们可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人之危呢,等他们过了河再打。”
    楚军成功渡河,开始排兵布阵。
    宋襄公的哥哥又说:“现在可以了,趁他还没有排好阵势,我们杀将过去!”
    宋襄公当即又是摇头:“不行,我们不能这么干,得等他们排好阵势!”
    等楚军布阵完毕,一股脑杀过来,大败宋军,宋襄公也被楚兵射伤,第二年便伤重而死。
    卫景晔觉得宋襄公此人,实在是蠢得有些可爱,每每想到这人,都有些乐不可支,拿来考考那些满嘴仁义道德的酸腐儒生,再合适不过。
    皇帝陛下显然也有些恶趣味,对于卫景晔的这个提议自然是举双手赞同,到了考核那日,父子二人安安静静的当起了吃瓜群众。
    当然此时的大夏国是没有西瓜的,瓜子更是没有。
    卫景晔看着场地中安静作答的众人,又看了看左右,不禁叹了口气:“此情此景,很是需要一盘瓜子啊。”
    皇帝陛下不明所以:“瓜子是何物?”
    卫景晔想了想,道:“有一种花,名唤向日葵,会随着太阳转动,花盘里结的籽就是瓜子,可以炒着吃,用来解闷最好不过了。”
    皇帝陛下顿感稀奇:“世间竟有如此奇花?”
    卫景晔登时得意道:“那当然,不过那花现在还在大海对面,等以后咱们造个大船,想办法把那个花运回来,父皇到时候就能吃到瓜子了。”
    皇帝陛下好笑的点了点他的鼻尖:“朕看是你自己想吃吧!”
    卫景晔皱了皱鼻子,不再理他。
    ……
    考核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皇帝陛下很是震怒。
    倒不是说那些人写的不和他的心意,而是许多人居然不知道宋襄公其人,招人过来一问,发现这些人也不过是会写了几个字,连《论语》都没有读全,根本没有真才实学。
    一想到大卫国三分之一的官员居然都是如此货色,这如何不让皇帝陛下震怒非常。
    原本负责考核这些官员的人就是吏部,这吏部尚书的罪名还没查完全呢,这就又罪加了一等。
    皇帝陛下气的浑身颤抖:“好好好,好一个吏部,朕从前还以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只是个笑话,没成想却真真实实的发生在我大卫,以权谋私、售卖官职,朕以前真是小瞧他们了!”
    高平在一盘眼观鼻鼻观心,大气都不敢出。
    皇帝陛下发了半天火,终于冷静下来,他看着书案上的考卷,顿觉一阵无力:“去吏部查查,看看这些人都是谁举荐的。”
    高平立刻答应一声退了出去。
    没成想他这一查,又牵扯出了一大批人,大卫国世家大族甚多,相互联姻之下,势力盘根错节,这察举制与其说是朝廷选拔人才的途径,不如说是他们安插自己家族人手、发展势力的捷径。
    不过,皇帝陛下虽说揪出了不少人,但最后却也只是革职免官而已,主要原因便是这些世家大族的势力太过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若是严惩这些人,只怕会引起极大的反弹,法不责众,便是这个道理,此事还需徐徐图之。
    只是罢免了那么多官员,空出来的职位总得有人替补上才是,皇帝陛下便借此机会重用了一批寒门子弟,刚巧,李据便是其中一位。
    李据便是之前帮卫景晔润色剧本的“说书人”,自从知道高宁的身份之后,他便对卫景晔拿过来的故事“来者不拒”了,这次京城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