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 第493、494节 若君上不王,则奈天下苍生何!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葬元》 第493、494节 若君上不王,则奈天下苍生何!(第1/3页)

    进位唐王?
    李洛看了文天祥一眼,心中有数,说道:“文先生,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他相信,文天祥的回答一定不会让他失望。
    文天祥朗声说道:“回君上话,微臣以为,如今足以称王,也该称王收揽天下人心,鼓舞汉家士气。倘若迟迟不称王,天下人会误解君上有降元投机之心。甚至,将唐国公和越国公混为一谈!”
    李洛闻言微微一笑,他知道文天祥必有后话。
    果然文天祥继续道:“但,不能眼下就称王!倒不是顾虑元廷攻打,因为君上称不称王,元廷都不会放过我唐。可若眼下称王,有这件大事牵扯,那练兵和清乡两件要务,势必会受到影响。”
    “是以微臣以为。君上称王,箭在弦上。但需要再等一段时日,应该在彻底稳固江南,打败元军围攻之后,再进位唐王。如此一来,既不耽误练兵清乡,又能从容准备筹办,还更能彰显我唐威仪,天命眷顾。”
    李洛听得不住颔首,他和文氏当真是君臣相契,文氏之言,也是他的意思。
    所谓“缓称王,广积粮”当然有道理,但如果李洛照搬这套,那就是刻舟求剑,自寻死路。
    现在不是元末群雄割据时期。那时元廷已经实力大降,只能谁出头打谁,勉强维持朝廷体面,你不出头,朝廷就装作看不见。
    可眼下元廷实力这么强大,萧隐等几家义军眼看就撑不住了,李洛就是不称王,元廷一样很快会坚决镇压,绝对不会因为李洛不称王,就放一马或者缓一缓。
    李洛这样的“叛臣”,比义军更让元廷痛恨,会因为他“低调”就手下留情?
    扯淡。
    在这种情况下,称王反而会招揽人心,提振士气,让百姓看到唐王大旗和元廷分庭抗礼,看到李洛敢于争天下。
    倘若不称王,那就是…你连王都不敢称,莫不是想招安?心怀侥幸?不敢和蒙元撕破脸,还给自己留退路,企图再当越国公么?
    这样,不但民心没了,就是唐军军心,也会大受影响。而元军和反唐势力会更伽骄狂。
    所谓天予不取,反受其咎,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再要拒绝称王,那真会影响大局,不是开玩笑。
    当然,眼下就称王,时机也不好。文天祥说的时间点,就是最佳方案了。
    郑思肖说道:“君上,微臣以为,就定下一个吉日。七月九日,大吉。今日是五月初七,还有两月光景,正适合不过。”
    李洛作为君主,当然不会立刻答应文天祥和郑思肖,而是肃然说道:“王,名器也,人主亦当重之,岂能擅自枉加。此事,容后再议。”
    所谓容后再议,就是同意了,不反对。那么两个月后进位唐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儿了。
    文天祥看到李洛同意,就很正式的说出一番话:“君上明睿沉毅,气宇恢弘,壁立千仞,直上万寻,嗣南阳之光武,追西岐之周文,高谋远鉴,卓绝当世,巍巍乎王道也!”
    “君上王之,则顺天应命,太平有期,黎民有望。君上不王,则奈天下苍生何!”
    李洛端坐敛容道:“殷殷其言,寡人具之。”还是没有明确答应,但意思已经不言自明。
    文天祥也再次施礼道:“君上察纳雅言,大善。”
    林必举,郑思肖等文臣也一起行礼,郑重说道:“君上察纳雅言,大善!”
    这也是劝进的一个程序了,君臣上下先建立默契,再过一段日子,就是一劝一辞,再劝再辞,最后才会“勉为其难”的接受,正式称王。
    武将们虽然没听到李洛说同意,但也知道什么意思,一个个也都是神色振奋。
    两个月而已,他们完全等得及。
    酒过三巡,忽然又是一声惊雷,酝酿了很久的大雨,终于爆发了。
    “哗啦啦—”
    “轰隆—”
    倾盆大雨狂泻而下,远山顿时被大雨遮掩,钱塘江上白水茫茫,不见牛马。整个望江楼都是水气森森,侍女们的衣袂都被吹起。
    好一场大雨!
    看到如此大雨,而又无淋漓之苦,众人都觉得心清气爽。
    李洛忽然有了一些文思,稍加酝酿,就开口吟道:
    “大雨落钱塘,天水茫茫,望江楼上放眼量。浩荡风云八万里,知向何方?”
    “往事溯流光,青史苍苍,当年射潮有吴王。赵家天子今不在,看我大唐。”
    这首《浪淘沙》一出,崔秀宁固然心中好笑,而将领们都觉得君上这诗恢弘大气,不同凡俗,当真妙的很。
    “君上做得好诗!”
    “好诗!妙哉!赵家天子今不在,看我大唐!”
    将领们纷纷喝彩称赞,都不是故意拍马屁,而是真的觉得好。君上就是有才气啊。
    李洛一头黑线。我尼玛…这不是诗,是词!但真要说是诗,其实也不算错。
    文天祥等文臣,虽然也称赞“好词”,但多少有点言不由衷。在他们看来,这首《淘淘沙》,实在是过于直白,虽然用了典,却缺了幽思婉转之妙。意境,终究差了些
    不过,要说这首词是下品,却也不对。尤其是对君主来说,此词恢弘寥廓,志趣高远,帝王之气喷薄而出,以势取胜,虽无雅趣,却有真意,也算中上之作了。
    至于为何崔秀宁心中好笑,那就不为外人所知了。
    而作为掌书记的马致远,立刻录下这首词,标注为:四年五月初七,君上与君臣宴于宋宫望江楼,恰逢大雨,即兴而作。
    但这个对诗词上心的男人,很快又犯了难,他只好站起来问道:“敢问君上,这《浪淘沙》词名为何?”
    嗯?李洛闻言一愣,稍加思索便道:“就叫望江楼观雨吧。”
    于是,马致远郑重录下:浪淘沙之望江楼观雨。
    众人用完了宴席,李洛又交代了一些事情,就要求他们尽快赶回驻地,开展练兵和清乡事宜,并特别强调,俘虏可用,但必须要甄别筛选。
    第二天,文天祥等人就各自离开临安。
    …………
    归德殿凌虚阁,林必举等文臣正在向李洛禀报最新的统计账本。
    “……由于大量人口被豪强隐匿,是以江南真实人口不得而知。微臣得到的,还是前宋德祐元年的户籍名册,计有户口四百八十万,男女人口一千五百二十七万。”
    李洛一听,就忍不住摇摇头。德祐元年?快十年的数据了,还有什么用?
    林必举继续道:“蒙元占据江南后,从无清查人口田亩,全凭地方官员申报,差误极大。至元十八年,江浙各路的数目,是两百九十万,口九百零四十万。”
    什么?
    这么大一个江南,只有九百万人口?打死李洛他都不信。
    “微臣以为,被豪强隐匿的人口,当在三百万以上。为今之计,当是一边清乡,一边清查人口田亩,才好征收赋税。”
    李洛点头,“在各城中超募通文字算术之人,在各州县清查人口田亩,重新造册等级。我军清乡一处,你们就清查一处。”
    “诺!”林必举领命,其实办法他都有了,只是需要李洛拍板而已。
    林必举又道:“另外,江浙陆路水路驿站,共得驿马三千七百余匹,驿舟两千八百艘,驿吏驿卒两千二百人。可谓体系庞大。然而,我唐并无衙门管理驿站,请君上裁决。”
    李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请收藏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 努力为您分享更多好看的小说】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