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妾(双重生): 60-81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帝王妾(双重生)》 60-81(第11/28页)



    温氏洗碗的动作快了几分,“妹子,你若是来问夫妻如何相处的,我却没有什么好说的。若无事,还是请回吧。”

    “嫂子”,官白纻已然抓住破绽,笑道:“你是大家闺秀,也是个读书有见识的。你若是嫁人,不挑这人出身,单论他的学识人品,也该是样样出挑。薛大人百般推诿,不肯见殿下,是不愿意批准临阳开矿。”

    “只是这薛大人不肯开矿,却不是为了金银,而是了百姓,不知妹子说得准不准。”

    温氏手腕一抖,“还请慎言,朝廷的旨意,老爷是绝对没有这个胆子不从的。”

    官白纻眯起眼:“天底下有多少个县令,又胡乱开采多少座山头。那些税监开不出矿产,就只能抢掠矿山周边的百姓,言称他们的田亩屋舍下藏着宝矿,如果不交够同等价格的银子,这些税监就要强制开采。”

    “薛县令虽然人不是时时刻刻坐在这公堂里,但是一颗心却牢牢扎在那公堂上,守住了公理人心,妹子虽然是个妇人,但也是真的佩服。嫂子你嫁了个英雄,为何偏要这般遮掩。”

    温氏忽而撒手,转过身,两只眼却发着红:“既然你知道这个道理,为何不能劝住贵人,仍要日日登门拜访?老爷是不会见你们的,就算你们抓了他的把柄将他治死,他也绝不会同意开采矿山。”

    “西南的百姓太苦了,那些田亩就是百姓的命根子。马上就是春种。这个时候让你们去胡乱开采,若是耽误了百姓播种,又或者你们踩踏了他们的秧苗。到了秋天,不仅交不上税赋税,百姓们连口粮都没有,只能活活饿死在冬天。”

    “况且此地本就多洪灾旱灾,就算让他们好好种田,若是遇上这些灾乱,仍旧只能等着饿死。这才是西南此处多匪乱的缘由,百姓连饭都吃不饱,不得已,就只能落草为寇。”

    官白纻见她情绪激动,说得极为真切,心下亦是触动,挑眉反问:“嫂子和薛大人都是真英雄,妹子佩服。只是,你们怎么就认定天下只有你们这些人守着公理良心。”

    想起殷俶的做派,她顿了顿,不见分毫心虚地继续说道:“我家殿下亦是个体谅民情,有大仁大义的。他这次见薛大人,面上是为了开矿,实则是有更大的筹谋。”

    “薛大人既然肯做孤胆英雄,必然也有胆量,会会其他英豪。”

    不管殷俶想干什么,他就是想一见面便直接砍了薛七声,官白纻也管不着。她现在就是要抓着机会,诱哄温氏将薛七声骗来与殷俶见面。

    她这话一出,温氏神情怔愣。不知过了多久,她两眼忽而落下泪来:“妹子说的是,是我二人一叶障目、自以为是了。”

    “想来也是,贵人虽然只来过两次,却既不威逼、也不利诱,只是一心要见我家老爷,确与其他人不同。我也是惊弓之鸟,之前税监署那些阉人多有烦扰,我都一并挡回去,久而久之,竟也忘了随机应变。”

    “烦请妹子回去,待我与老爷商量个隐秘的时间,便去亲自登门拜访。”

    官白纻挤出一个真切的笑:“那我们就在府上恭候二位。”

    第69章 西南遥(十四)

    薛七声收到温氏传来的消息, 终于回了自己的府邸。

    其实这几日殷俶来都未见到,并非薛七声特意回避。只是温氏也替薛七声扯了谎,薛七声并非去了什么宴会市集, 而是待在距临阳城不远、一条名为宝川的河道附近。

    之前提过临阳此地易发涝灾旱灾,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临着的这条河。若逢雨季, 宝川河道狭窄、支流频发,极易发生洪水,淹没周边的田亩村庄。若逢旱季, 因它周边也没有什么大的湖泊蓄水,故而百姓们便没法灌溉田亩,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家庄稼旱死在地里。

    薛七声到任不久,就向工部请了二十五万银两, 要为宝川开河筑坝。朝廷允准,头一年给了两万两, 第二年又给了两万两,临阳这边也如期开工。

    他们挖河道, 难免会占用百姓的田亩家舍。就算赔了银子, 可没有多余土地给他们,只能指给他们一些荒地。因此这开河本就弄的周遭百姓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更要命的是, 工程刚起了个头, 这工程之后的银子,却再没有着落。紧接着, 睿宗又大兴矿税,广派税监到各地。临阳县衙每年能收上来的税收被砍掉多半,更无法支持开河。

    无奈之下, 却是他自掏腰包, 变卖家产田亩, 最后算过来,也不过小万两。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现下他除了绞尽脑汁要凑这工程的银两,还要在开矿上装傻充愣。索性便住到那河道边上,同工人吃住在一起,很少回家。

    他刚跨进门,温氏便惊呼出声:“老爷?”

    他那张清癯的面容,此刻满布淤青。连脸上都是这副模样,那更不要提那衣服下又会有多少伤痕。

    温氏眼里含了泪,端出药酒,薛七声接过来,只是往脸上随意涂抹,“前些日子办了吴家的案子,我本不欲惹事,就顺着陈宝儿的意思办下来。谁知那日还是被王连川等人寻住机会,拽至暗巷,遭了顿毒打。”

    “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那开矿的事。他们既然已经吞下吴家,为何还这般动作,非要逼得你就范不可?”

    “贪婪的人怎么会知足,又哪里能有个够的时候。就像那蝗虫,打不死、杀不尽,非得等最后一粒粮食被吃完,才会离开。”

    薛七声言罢,不待温氏接话,又问道:“你急着喊我回府,是为何事?”

    温氏就将那日官白纻的话和殷俶拜访两次的事一一告诉给了薛七声。薛七声闻言,沉思片刻,立即起身,转头就朝门外走去。

    温氏喊他两声,薛七声早已迈出门外,没有听见。她泪痕未干,眼里又添上几分难言的怅然。

    温氏抽出帕子捂上口鼻,咳嗽几声。内室里传出稚儿关心地闻讯。温氏温和地抚慰几句,端起桌上的药酒,转身进了内室里。

    *

    高年母亲病亡的时候,高韦正在镇守边疆。那时他尚小,不懂得何谓家国,何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只是后来随父到边关,与其饮酒,在醉酒后,才听父亲道出实情。

    那夜边关接到急报,高年骑损五匹马直奔京都,却还是停在城门口没有进来。他们家祖辈是跟着大历的开朝帝王打天下的名将,高家血脉里就流淌着对于本朝正统的忠诚。

    岁月流逝,这种对于正统近乎信仰的忠直却并未被时间冲散,反而愈发真挚。

    高韦有足够理由无诏返京,又有先祖荫庇,睿宗不会为难。只是身为手握兵权的武将,无故返京而不被重惩,事后若有其它领兵将领效仿,睿宗又该如何自处。

    因而高年驻马京外,枯守良久,终于还是折身离开。先国后家,先有君臣之义,再论夫妻情分。高年虽然是个面上散漫的,心里却仍旧恪守着这一点。

    这也是他们高氏一族,始终站在殷俶一边,矢志不渝的缘故。

    陈宝儿领着官烨王连川上门时,正是高年出来接待。

    高年手里晃着扇子,脸上带着殷勤,将三人迎到正堂里。殷俶正等在主位上,趁几人无关痛痒地寒暄着,高年从正堂内寻了个由头退出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