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贾璋传: 220-228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红楼]贾璋传》 220-228(第3/14页)

裁。

    因为,在金米良种试种、推广成功后, 在津海海港建成、海漕兴发后,津海经略这一类似于唐朝节度使的职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在绍治帝点选津海官员、朝廷大事风起云涌时, 工部上下官员也对贾璋这位新上任的冬官老爷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平日里,贾尚书对他们这些下属的态度很和蔼可亲。

    但在审核、检阅公事时,贾璋的态度就会变得端肃起来。

    他一张玉面欺霜赛雪、凛若寒霜,让人见了就为之胆颤。

    不过贾璋好就好在他做事公私分明。

    只要把差事做好,贾璋就不会责怪他们这些下属。

    因此,工部当中,那些向来老老实实想要把事情办好,却苦于环境太差的官员,终于迎来了他们的春天。

    而那些潦草塞责、满腹空空的官员,只能一边在心中暗骂贾璋是周扒皮,一边恨恨地翻阅起贾璋在工部颁布的新规,捡起差事,勤勤恳恳地做起事来。

    他们这是生怕自己被贾璋抓到小辫子,最后落得个“夕贬潮阳路八千”的结局啊!

    工部的新规,是贾璋在工部内部颁布的、独属于工部的规章制度。

    在孔云前往津海赴任前,贾璋就编纂好了工部新规。

    在这之后,贾璋命人把张、王二位侍郎请到工部正堂议事。

    请两位侍郎坐下后,贾璋把吏目誊抄好的新规递给他们。

    “自古有言,雁过留声,人过留痕。在公门内做事,不留痕是不行的。”

    “我在津海时,就要求属下官员无论大事小情,都要记录在案、集册留档。”

    “在这之后,一切权责都清晰明了,推诿的风气也就消散了。”

    “公门中人,也变得忠敏勤俭起来。”

    “而这一件事,只是我在津海尝试的几件变革之一。”

    “我心里想着,把我在津海的成功经验推广到工部来。不知道张大人和王大人怎么看这件事?”

    两位老大人细细读了贾璋编纂的新规,又与贾璋探讨了几句新规章、新制度的细节。

    解开了心中种种疑惑后,张、王二位侍郎都对贾璋的新规竖起了大拇指。

    司空大人想用新制度倒逼属官、吏员练达勤奋起来,从而提高工部的办事水平与办事效率。

    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个很好的想法。

    张、王两位侍郎,当然不会对贾璋的新规提什么反对意见。

    当然,他们两人心里也清楚,他们答应得这么痛快,主要还是因为贾璋革新的刀锋没有没挥到他们头上。

    不论是隔日开会升堂,还是工作细则记录,亦或是工部独有的考评法,针对的都是工部的郎官、主事、吏员等基层官员,而不是他们两个年迈的老头子。

    正因如此,张、王两位侍郎才对贾璋的建议连连称是。

    他们这么做,一方面确实是觉得贾璋编纂的新规对工部有益处,他们反对,会觉得良心不安。

    另一方面,却是因为他们想通过配合贾璋工作的方式,卖贾璋一个顺水人情。

    他们两个,都上了年纪,迟早有一天要致仕归乡养老。

    哪怕是为了给儿孙多留一条路,他们也得与人为善。

    就算做不到与人为善,他们也不能得罪贾茂行这个眼见着前程远大的上官。

    面对贾璋颁布的新规,工部官员们有人忧,有人喜,种种情绪,不一而足。

    不过想想朝廷裁剪冗兵冗官冗吏的风向,再想想京中那么多等待朝廷出缺的人,那些为之忧愤的人就把他们的小心思给收起来了。

    贾璋是正堂尚书,是工部的权力中心。

    张、王两位侍郎虽有监督、建议之权,但他们的声量加在一起也比不过尚书大人。

    尚书对部内事务与侍郎、郎官们的建议,可是拥有一言而决的权力的!

    再者说,他们冷眼看着,两位侍郎貌似没有反对新规的意思。

    他们好像很支持尚书大人的做法。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这些下属除了点头称是以外,还能做什么!

    至于弹劾贾璋?

    那就更像是在讲笑话了。

    君可见,当初借着反对海漕攻扞尚书大人的言官,此时还在朝廷上面吗?

    即便六科给事中有批驳建议之权,工科的给事中们也不敢弹劾贾璋这个顶头上司。

    贾璋他推行新规是为了朝廷好,新规里面更是措辞严谨,找不出半点漏洞来。

    他们要是还弹劾正在行正义之事的顶头上司,岂不是在无理取闹?

    言官们也不傻,自然不会做出自毁前程的事情来。

    而贾璋他本人,也借着新规,裁撤了不少吏员。

    事实上,贾璋推行新规,也是想找到一个合适的借口,裁撤工部正堂内的吏员。

    他新官上任,自然不会用景尚书的人。

    但是直接把人撵走,又显得他贾某人太过无情。

    所以,他选择以考评不合格、违反新规等理由,慢慢地把这些人换到不重要的岗位,再把这些人撵出工部。

    这样温和的手段,看着就要好看许多了。

    这些利吏员背后的靠山,也不会觉得打脸,进而对贾璋产生愤恨之心。

    至于那些经受住新规考验的吏员……

    他们都能经受住新规的考验了,贾璋又怎会不用他们呢?

    对于这些有真材实料的人,贾璋才不会在意他们效忠过谁。

    就算他们是景尚书的人,贾璋也会考虑重用他们的。

    只要他们晓得,他们现在应该效忠于谁。

    所以说,真金不怕火炼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若真有本事,就根本不会害怕贾璋推行的新规。

    随着时间的推移,贾璋彻底坐稳了工部尚书的位置。

    在他新规的大棒、升官的大饼与绩效奖银的甜枣下,左、右两位侍郎与四司郎官都服膺于他,正堂的吏员也全都被他换成了自己的心腹。

    而那些品行不端、昏庸怠惰之人,也不得不收起自己的小尾巴,老老实实地当差、做好衙门里的差事。

    毕竟,新任的尚书大人说了,他要肃清衙门的风气,他只要那些勤敏弘毅的人做他的下属。

    言下之意,无非是谁不听话,就把谁踢出工部。

    在这个时候,他们哪敢得过且过、顶风作案呢?

    他们可不想自己把自己送到尚书大人手边,去做那被杀后还要拿去儆猴的鸡。

    他们还在担心这些问题。

    但在贾璋那里,下属们的心事,已经是上一个阶段的事了。

    对贾璋来说,在他彻底掌控工部后,工部的内政就不用他日夜操心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