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汉庖厨养娃: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在西汉庖厨养娃》 130-140(第2/16页)

井的大院子,做事也能摆开了来做,咱家的黄牛,也能拴到后头专门的牛马厩里去,离厨房远,做出来的东西也干净卫生,买卖自是节节高升;

    再有一则,买了房子,咱家才能迁户在这处,妹妹们读书的事也就能落定了,若是真等攒个一两年的钱再买,白白蹉跎了她们的辰光。”

    “最最要紧的是,”

    季胥凑过去笑眯眯道,

    “女儿想让阿母住大房子,在伯母面前扬眉吐气。”

    “你这一则二则三则的,”

    田氏故意板了脸,湿手隔空戳了她一下子,

    “阿母笨嘴拙舌的,说不过你,日后还不上钱了,可别拦我去码头做活。”

    “阿母这是应了?”

    季胥只当没听见后头那话,喜的将她抱住,对妹妹们道,

    “咱家要住大房子咯,我这就去找张二,你们在家听信罢。”

    赶忙的拭手,去张二家里了。

    “你要买?当真?”

    张二家里兄弟姊妹多,旧炕上爬来爬去的光屁股小孩,还有一个骑在张二头上,也不影响他扒饭。

    他家阿母洗了个甜瓜给季胥吃。

    “吃,他乡下大父种的,甜着咧。”

    把这些捣蛋的孩子抱去外头玩了。

    季胥谢过,吃着甜瓜,实话道:

    “当真,只是我手中钱不够,得找子钱家贷些钱,可能要个三五日工夫,你也别带人来相看了,将这房子替我留住。”

    先前才落脚在桑树巷时,她想着日后做买卖或者买房子多有要使钱的地方,便去信,让老家照看豆腐肆的陈家,将这一年来的收成,托了可靠的同乡人送来长安。

    包括家中西屋地底下埋的二十五两银饼,也在信中说了,托陈家挖出来,一并送来这处。

    去信是两月前的事了,这时节乡里会有进京服役的汉子,想必是托某个可靠的顺路捎来,算日子这两日应该能到了。

    等得了这些钱,多少能少贷些要出利息的钱。

    张二知道她的卤食生意正当好,就是贷钱,也是有这能耐来还的,不像近来陪的那些兜里没钱只说大话的相房客,因此信她的话,说:

    “你要我肯定给你留的,且我与你交个底,这房子,东家给的底价是一千四百八十两,能少个二十两。”

    第132章

    渭水在太阳底下粼粼闪闪,渭桥北头有漕船驻岸,桥上人如水,车如流。

    季胥戴着遮阳的帷帽,在码头上等人,只见那漕船上下来些年轻汉子,东张西望的打量这

    繁华京师。

    其中一个汉子,方阔脸,戴帕头,穿一件粗布短衫,露出黝黑的胳膊,包袱紧紧的抱在胸前。

    一从船舱钻出来便举目望向岸边,见季胥朝他招手,也挥了挥手,露出一口大白牙。

    “邓家大兄这一路辛苦了,你阿母在家还好?”

    这是邓家大郎,迎前了,季胥招呼道,当初他阿母邓家媳妇和刘家媳妇合买石磨,成了个小作坊,给季胥供应豆腐皮的。

    她和邓家大郎自然也打过照面,知道是个老实可靠的。

    “好着,阿母总说托你的福,家里挣了些钱,去年买了金大妇家两亩地,拿来种菰米,再有个把月就能收了,今年的田税和口算钱就不用愁了。”

    邓大郎道,他年满二十,是来京师服卫士役的。

    同行的还有灵水县的汉子,都是一批来服役的,彼此说话,有吴地的乡音,季胥听了格外亲切。

    这批服役人员,是为首的车父负责,和车父约好会面时辰地点,季胥暂时将邓大郎带了出来。

    家里牛车是田氏每日往返槐市要用,季胥离交门市近,买了辆独轮车,每日推几口双耳陶盘去对街的市里也方便。

    这会是雇的牛车来码头接人的,带了邓大郎到交门市打尖,这处沿路的小贩都是相熟的,拿眼瞅着,问她:

    “胥,旁边这是谁呀?”

    “难怪早早的收摊儿了,是去码头接的他?”

    “这是我家乡要好的大兄,来京师服役的。”季胥笑道。

    邓大郎才坐车过来,这一路的车水马龙,教他看花了眼,这会子被人一个劲的笑眯眯打量,越发的不好意思了。

    只见季胥带她进的是个大店,案上酒菜齐备,都是些他叫不上来名字的菜式,那香味勾人,他咽了咽口水。

    不过心里有事,也顾不上吃,左右看了看,从包袱最底下的夹层里,掏出个结实的钱袋子,拿给季胥,说:

    “这钱在身上,一路都不踏实,不敢睡死了,你点一点,一共四十五两,陈家大母说,这里头二十五两是地下挖出来的,二十两是豆腐肆挣的。”

    说到豆腐肆,他口气不禁惋叹,

    “家里如今有张豆腐、李豆腐,去年底就有许多挑担卖豆腐的,都是寿春合肥那边传来的,好些会做的,咱们倒不是唯一的了,

    后来县市里也开起间豆腐肆,那家仗着是潘县令的亲戚,排挤陈家,接连的让人去找茬,陈家大父还因与人争执伤了腿,生意也被他们作贱坏了,年初便没有再赁那小肆了,都是陈家大母挑担到乡下各处叫卖,这样多少还能挣点,比开店肆划得来。”

    豆腐做法会传到家乡,季胥当初经过寿春时便猜到了,如今并不意外,只是担心陈家二老,

    “陈大父的腿伤怎么样了?”

    “这是半年前的事了,好在伤的不重,如今已经养好,能下地干活了,

    他们让你放心,只是心里愧疚,当初好好的一间豆腐肆,也没给你看顾好。”

    “这倒是其次,人没事是最要紧的,我也不打算在家开豆腐肆了,如今在这处做熟食的买卖。”

    邓大郎听了满眼的钦佩,道:

    “咱们那都说‘人闻长安乐,出门向西笑’,你倒真的来了这西京长安,还做上了买卖,家里那些人知道了,不定多羡慕呢,有几个到过长安的呢,

    就是我这样服役的,也只是苦干一年,又赶着回乡了,今日托你的福,还能到闹市看一看。”

    两人边聊边吃,邓大郎起头还有些不好意思下筷,说:

    “何必来这么好的地方,怕是要不少钱罢?”

    “不值什么,咱们两家要好,大老远的来了这,自然得吃好喝好了。”

    后来季胥还拿了一大包自己做的卤食,让他带去西郊大营,分给同乡们吃。

    雇车送他到大营附近汇合,看了眼这里的营帐和望楼,说:

    “我记住这处了,日后来看你,你若有休息出营的时候,也来那交门市找我,今日时辰赶,来日再带你好好逛逛长安九市。”

    傍晌,田氏并二凤自槐市回到家,洗脸喝水,见厨案上多了个麻布口袋。

    打开来看了,里头大包小包的,一包风干莲子、一包笋干、一包香蕈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