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60-70(第8/18页)

元璋心中一震。

    他禁止后宫干政,其中当然就有武曌篡位的原因。

    对于女子,他也持相当轻视的态度,甚至不认为武曌应该位列声誉榜前九。

    然而武曌创立的殿试制度沿用近七百年,朱元璋亦在沿用。

    这是开创之功。

    甚至到秦念时期,殿试也依旧是科举制中的终试。

    抛开偏见之后,朱元璋不得不正视武曌的才能。

    【武曌:那朕就欣然受之。】

    武曌倒是想说谦辞,她起初说的就是“秦皇谬赞”。

    但这句话被天幕判定为谎言,她就只能改为欣然受之。

    【秦念:除去殿试,其实还有武举之功。】

    【秦念:武曌。】

    【武曌:武举?朕未有此举。】

    武曌疑惑。

    难道是史书记载出现谬误,让秦念误以为她有此功?

    【秦念:那就是还没到你有此举的时间。】

    原来如此。

    武曌试着询问具体时间,然而又被天幕所阻。

    【李世民:何谓武举?】

    秦念对科举的完善,让李世民赞誉有加。

    李世民隐约猜到“武举”是相对于文试的科举,但并不确定,于是追问道。

    【秦念:武举当然是选拔武艺出众的人才,也可以逐级选拔,后世在武举中增加了兵法策论的考试内容。】

    武曌所创的武举被宋朝沿用,秦念所说增加兵法策论的“后世”就是宋朝。

    元朝时武举被废除,朱元璋则于洪武六年恢复武举。

    朱元璋神色复杂。

    原来他承袭武曌之政多矣。

    【李世民:果真是数风流人物还看后世,武皇亦是大才!】

    武曌竟有开创殿试、武举之功。

    李世民感慨声誉排名靠前的帝王,果然都有其独到之处。

    【秦念:记住你说的这句话。】

    【武曌:……】

    武曌原本正在斟酌如何回应太宗皇帝的称赞。

    可见到秦念此言之后,武曌就只能默然。

    她当然明白秦念为何出此言。

    【李世民:?】

    第65章

    秦念这话莫名其妙, 而武曌的沉默则让李世民若有所悟。

    这武曌……

    难道是介于大唐与赵匡胤之间的一朝?

    李世民试图出言相问,果不其然为天幕所阻。

    若真是如此……

    想到秦念对汉高祖的态度,李世民虽有些怅然, 但对武曌却并无恶感。

    大秦之亡,亦不在于汉高祖。

    ………

    李治愈发怀疑武曌的身份。

    若非通过天幕的“开放历史话题”与“观众组”成员,李治确定话题轮到武曌之时,他应当也会在“观众”之列,他必然要想方设法询问此事。

    倘若“观众”并不能看到天幕,李治无法确定武曌是谁——

    那就只能尽诛武姓男丁。

    【秦念:再往后,武举就并入科举,在郡试中有专属武举的名额。达到武试要求后按文化成绩排名录取,不入郡学入军校。】

    【刘彻:军校?】

    【秦念:专门为军队培养人才的学校, 无需参加殿试, 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军队。】

    各朝皆叹秦念之尚武。

    但想到他面临的处境, 也都能理解他为何如此。

    【朱元璋:那些往届的国试考生,也能参加殿试?】

    朱元璋有此问,是因为秦念的“国学”之说。

    既然学生三十岁之前都在其中就读,且已是国学生, 应无需参加下次国试。

    【秦念:当然。】

    【朱元璋:那参与殿试的考生未免也太多了。】

    【秦念:当年通过国试的考生及国学学生可直接参与殿试;其余往年通过国试的考生, 君王可提前以书信传题进行殿前试, 合格方可参与殿试。如此,参与殿试的人数可控。】

    朱元璋不想算,让老四算。

    朱棣无奈。

    不过其实不用算。

    “国学学子数额可按每年招录人数调整,殿前试亦可由君王确定数额,人数的确可控, 可多亦可少。”

    【朱棣:朕观你的科举制, 考生皆可任老师——可是通过乡试即可赋税徭役皆免?】

    在大明, 通过院试的秀才及家中两名男丁可免除徭役。

    但院试难度不低,每年新增的秀才有限,不似秦念这般欲开天下民智,乡试要求还极低。

    朱棣想要知道更多细则。

    【秦念:无论是老师,还是在学的学生,本人都不需要服徭役。若名下无田地,就不必缴纳田赋;若有田地,可以转让给国家。】

    已有科举制、且举人秀才可免田赋的各朝都深感茫然。

    啊?

    若有田地,可以转让给国家?

    这算什么话?!

    【朱元璋:转让田地?考生名下不能有田地?】

    【秦念:你什么理解能力?考生要不要当老师,要不要转让田地,都是考生自己的选择。】

    【朱棣:即便通过国试,亦不能免数百亩田赋及全家徭役?】

    【秦念:有个朝代给举人免数百亩田地的田赋,后来这个朝代能收取赋税的耕地少了一半,你猜是哪个王朝这么自掘坟墓?】

    【朱元璋:……】

    看秦念的语气,朱元璋就知道秦念所说的“某朝”必然是大明!

    贪官污吏都该杀,他重视科举才会循古制定下免田赋之权,结果换来的竟是一半耕田被隐匿?

    现在看来,秦念之政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考生若是家贫,就去就任老师,无需田地也无需缴纳田赋,可领取俸禄度日!

    【秦念:至于免全家徭役,凭什么?免其个人徭役即可,免得其名下突然多出几十个子女。】

    【朱棣:受教。】

    朱棣亦认可秦念之言的同时,却又见暴论——

    【秦念:朕连朝廷重臣家属的徭役都不会免。】

    【李世民:何至于此?】

    【秦念:这样官吏才有动力设法为万民减轻徭役赋税。二凤,你若是爱民,就不要让官吏的家属凌驾于万民之上,否则只会使得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李世民:……】

    李世民环顾殿内诸位重臣。

    官吏的家属凌驾于万民之上,就不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