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80-9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80-90(第10/19页)

,折杖法也是“善政”,也就不会激发民愤,甚至会加以称颂。】

    其实不只是得益的平民。

    就连有亲友残疾或死亡的大宋百姓,他们也不会责怪陛下。

    因犯罪受刑本就低人一等。

    陛下的折杖法又确实有许多人受益。

    他们只会觉得是自家运气不好,又或者说是天意惩恶,亲友才未能挺过来。

    怎么会去反对折杖法?

    但那是之前。

    在看到“跟达官显贵沾亲带故的人,臀杖脊杖都不过是走个形式”时,大宋的百姓们终于发觉不对劲。

    【秦念:只要身体素质够好,或者背后有贵人撑腰,再或有足够的金钱贿赂官吏,笞、杖、徒、流四种罪行这些人想怎么犯就怎么犯,你还想大宋的道德水准能提上来?你做什么梦呢?】

    在秦念看来,宋太祖的本意是好的。

    但本意好有什么用?

    事实就是折杖法以□□刑罚替代自由刑,催生了巨大的腐败空间。

    这就是为什么常能见到大宋的“衙内”们横行霸道,带着仗势欺人的走狗们欺虐百姓。

    归根究底,就是宋法对这群人根本没有威慑力。

    【赵匡胤:是朕思虑不周。此次天幕结束,当即刻修改《刑统》。】

    【秦念:宋法对权贵的纵容助长虐民,虐民使得“盗贼蜂起”。面对盗贼蜂起的乱世,宋帝就不断加刑,将被迫起义的农民刺配充军,防止他们再造反。】

    【秦念:冗兵愈重,大量的贼配军及其后代被视为“贱籍”,这些“贱籍”的生存环境恶劣,最容易当逃兵再聚集为匪,使得“盗贼蜂起”更加严峻。于是宋帝不得不继续加刑以应对“乱世”,造就更严重的冗兵。】

    【秦念:冗兵数量太多,财政无法担负,加上成系统的贪污腐败,贼配军粮饷极端短缺,于是逃兵也越来越多。】

    【赵匡胤:皆朕之过!!】

    赵匡胤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文字,只觉透体冰冷。

    此时的宋臣看不出折杖法的后患,只觉对自己有利故而隐而不报,勉强可以理解。

    可当盗贼蜂起的乱世到来,大宋的文臣们难道还看不出来吗?

    为什么没人去建议宋帝治本,甚至坐视刺配之刑越加越多?

    他们依旧只从己利!

    赵匡胤曾对赵普说过:“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才干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酒,亦不及武臣一人也。”

    他知道儒臣也不是什么好东西。

    只是觉得文臣再怎么贪浊,危害也远不及武臣。

    可当秦念将文臣贪浊的后果说出来,他才发现真论“民受其祸”,文武唯一的区别,就是文臣的虐民更隐蔽!

    他一开始就想错了!

    【秦念:贼配军地位低下,逃兵为祸乡里,致使宋朝皆以从军为耻。大宋的外战就越来越孱弱,最终面对异族入侵时,华夏竟以四十倍的人数差被异族所奴役!】

    除明以外,各朝震动!

    以四十倍的人数差,为异族所奴役?

    第86章

    【秦念:明明在汉朝之时, 借兵刃弓弩之利可以“一汉当五胡”。】

    【秦念:到你宋朝,百姓以从军为耻;官吏贪腐致使武备落后,尤其战马极为稀缺;吃空饷问题极其严重, 军费居高不下,底层士卒却饥寒交迫——最终举国积弱。】

    一汉当五胡,出自“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弓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然犹三而当一”。

    这并不是指汉人就比得上五个胡人,而是指汉人借助兵刃弓弩发挥的战斗力远强于胡。

    宋朝的工商业明明极为发达,其兵刃弓弩原本也该胜于异族,宋军的战斗力绝不应该这么差。

    可惜宋朝的士大夫阶级, 太贪了。

    宋朝的皇帝, 更是沉浸在士大夫的赞颂声中找不着北。

    丝毫没有意识到越是优待士大夫, 越是给他们各种免于刑罚的特权,其贪腐程度就越严重。

    【秦念:儒家鼎盛,重文抑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换来的就是这么个结果。】

    秦念是在褒赞汉朝, 刘彻却笑不出来。

    毕竟秦念还补了句“儒家鼎盛”。

    ………

    历朝历代的儒生皆羞愧欲死。

    “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是儒家的理想中的君臣之道。

    儒家鼎盛, 更是儒生的梦想。

    可当真有一个朝代,儒家达到鼎盛,君王也当真与士大夫共治天下,重文轻武、刑不上大夫、有八议之善——

    其结果竟是四十汉不如一胡,竟是神州陆沉!

    ………

    “儒家改史改得好啊。”

    朱元璋面色极其难看。

    他是后世之君, 本该清楚宋朝是怎么亡的。

    但在儒家史官的书写之下, 他却以为宋以吏治松弛而亡, 是对贪腐惩治不利所致。

    却丝毫没有意识到问题就在“儒臣”本身。

    朱元璋同样是皇帝,他不会将政策的失误归咎于宋太祖。

    身为君王,所见所及都有限制。

    儒臣本该是君王的耳目,辅佐君王治理天下。

    可当秦念以非儒家的视角解读宋朝的历史,朱元璋看到的却是儒家欺君。

    从上到下皆在欺君!

    儒史却不是这么写的,儒家的史书只是将责任归咎于臣子“违背孔孟之道”,归咎于“儒道不兴”!

    是了。

    官吏清廉就是儒家治国的功绩,贪官污吏就是违背孔孟之道。

    儒家哪里会有错?

    【赵匡胤:朕甚悔之!】

    赵匡胤心中极为沉痛。

    他曾以为必须重文抑武,才能防止重演五代十国的频繁改朝换代。

    他曾以为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士大夫就会对大宋尽心尽力。

    君臣同心,大宋怎么会亡?

    可现实却是贪欲无极。

    这些士大夫不会认为自己获得了好处,就该像助家族兴盛一般辅佐宋帝。

    他们只会嫌贪污得还不够多。

    即便国破,他们的家也不会亡,他们还可以侍奉其他朝代的君王。

    君臣一心只有个例。

    故而唐太宗才会对魏征爱之甚极,纵有私授史官之事,也不忍将魏征墓移出昭陵。

    君王与臣子就是不同的阶层,是他过于自以为是!

    【秦念:朕知道你为什么抑武。你处在一个礼崩乐坏都不足以形容的时代,是华夏史上最惨无人道的时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