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00-110(第1/19页)
第101章
【李隆基(28):?】
郭元振不久后会郁郁而终?
是何时的不久后?
李隆基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李隆基(56):……】
【李隆基(28):……】
二十八岁的李隆基明白了。
必是未来的自己致使郭元振郁郁而终。
时间还是距此时“没过多久”。
此时的郭元振叹了口气, 他决定随太平公主入西域。
【秦念:郭元振将娑葛的信上报,宗楚客反诬郭元振有不臣之心。郭元振派儿子郭鸿从小道回京奏明原委,李显才流放撺掇阙啜贿赂宗楚客的卖国贼周以悌。直到李显和宗楚客都死了, 郭元振才敢回京。】
秦念说这么多,主要是要说出李显有多昏聩。
顺带把宗楚客、周以悌这些人的名字点出来,也能改写许多历史上的意难平。
【李太平:安西经略使周以悌卖国?】
此时的周以悌脸色惨白。
他绝无卖国之意!
他确实撺掇阙啜忠节去贿赂丞相,请求册封阿史那献为可汗招抚十姓部落、讨伐娑葛。
但他不过是想借机讨好丞相,同时借此交好阿史那献和阙啜,岂有卖国之意!
【秦念:阙啜不敌娑葛时,已经听从郭元振的安排,正带着部落举族东迁到瓜、沙等州,准备接受唐朝的直接管辖。】
【秦念:结果路上碰到这个周以悌, 他劝阙啜不要入朝, 理由是入朝之后就要受制于唐朝, 不如贿赂丞相来保存部落——他要是阙啜的部下倒是能说一句“忠心耿耿足智多谋”,可他竟然是唐将。】
周以悌恐惧得浑身颤抖。
“既得报雠,又得存其部落。如此,与入朝受制于人, 岂复同也!”
当初他确实说了“与入朝受制于人”这句话。
可他完全没有想过这段话的实质是“卖国”, 更没想到这么做会导致“娑葛兵围安西、拨换、焉耆、疏勒, 攻陷安西后断绝四镇之路”。
若非郭元振斡旋,或将引发西域大乱。
“背叛祖国利益以谋求私利之人”,谓之“卖国贼”。
——这是通过天幕“理解”的词意。
自此以后,他将声名丧尽。
【李太平:竟是这般原委。郭元振,朕现在任命你为安西大都护, 你当尽快呈上此事的奏议。罢免周以悌安西经略使之职, 押入长安候审。】
在天幕上说完调令, 李太平立即命人抓捕宗楚客、纪处讷。
这两人本就是韦后党羽,原本就应当清算。
至于为何没有直接诛杀周以悌,是因为“卖国”之说为首次出现,李太平敏锐地察觉到此事应当予以重视。
她极擅政治之争,看得出周以悌所为实则是想讨好丞相,交好阙啜,西域之乱属于无心之失。
倘若没有秦念提及的“卖国贼”,李太平也不会意识到这种行径实则是“叛国”。
大唐又有多少文臣武将如周以悌这般,为私利背叛国家利益?
又当如何遏制此风?
想到这件事的皇帝不止李太平一人,各朝都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
【秦念:如果不是郭元振处理得当,西域必乱。而李显之所以无视他的上奏,是因为宗楚客依附于韦后与安乐公主,而李显对韦后的态度,想必武曌你最清楚。】
【武曌:……朕就不该复立李显为太子。】
【秦念:长安三年吐蕃求和,长安四年赤都松赞就死在了征讨叛离部落的路上。他死后诸子争立,吐蕃内乱更加严重。可惜当时你并不知道内情,不然真是征讨的绝佳时机。】
【武曌:着实可惜。更可惜这是六年以后的事,赤都松赞应会得知天幕之言,并早做提防。】
武曌已经知道天幕唯有华夏可见,心向异族之人皆不可见。
但百姓不可能全都守口如瓶,天幕的内容迟早会传到吐蕃。
雉奴时期,芒松芒赞得知天幕内容,会更加忌惮权臣。
论钦陵若是提前知道自己会兵溃自尽,会更早与赤都松赞离心。
他们得知天幕之事不会影响大局。
可惜这赤都松赞之死不同,他若是得知会死在平定内乱之时,就必然早做准备,或是不再亲征,又或是提前选定继承人。
【秦念:朕要说的是——第二年正月太子李显趁你重病,和李太平联手发动政变,迫使你将皇位传给他。十一月,你病逝于上阳宫,享年八十二岁。】
【武曌:……】
武曌看向李太平,似笑非笑。
李太平连忙跪地请罪。
“起来吧,朕赦你无罪。”
武曌心知自己年岁已长,七年后的自己已是八十二岁高龄。
此时重病,太平不参与政变才是不智。
………
“八十二岁,已是极为长寿,应是真的病逝,与太平无关。”
见陛下眉头紧皱,武照连忙出言安抚。
她担心陛下因此不喜太平。
李治知道皇后说得有理,且从退位到病逝已过去十个月,李太平和李显应无弑母之嫌。
但李治还是对他们生出一分芥蒂。
李显已与储君之位无缘,那就降封为郡王。
李太平……现于襁褓之中,不好惩治。
那就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将皇位禅让给皇后,不让皇后背负篡位之名。
届时,李太平就没有发动政变的理由,只能等皇后宾天才能即位。
【李太平:……】
三年前这个选择,让李太平进号镇国太平公主,是极为正确的决策。
可如今阿娘成为天意认可、且祖父和阿耶均默认的帝王,她参与政变就变成了不孝,甚至可以说是谋逆。
对此,李太平只觉世事无常。
【秦念:你不知道吐蕃内乱,但李显知道。郭元振反对引吐蕃入西域的上奏中写吐蕃此时“国中大乱,嫡庶竞立,将相争权,自相屠灭。兼以人畜疲疠,财力困穷,人事天时,俱未称惬,所以屈志且共汉和”。】
刘彻注意到“共汉和”。
唐朝亦是以汉自居?
甚喜这“共汉和”一词,刘彻这次没有出言讥讽李世民的后人竟愚蠢至此。
【秦念:结果李显的选择是答应吐蕃的和亲,助力年幼的尺带珠丹稳定政权。】
【武曌:……呵。】
武曌被气笑了。
她怎会有如此蠢笨的儿子!
………
李世民现在知道秦念此前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