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140-15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40-150(第14/19页)



    第148章

    【秦念:能考进国学的人, 能力肯定不会差,可从中选取愿意入宫的合适人选,至于贤不贤那就得看皇帝或太子的识人之明。】

    秦念的想法其实是让皇子皇女隐姓埋名入国学就读——等祖龙的话题再说。

    如果能够谈校园恋爱, 其对象贤不贤另说,至少能力绝对不会差。

    经她改良后的科举制,上国学的难度比在现代上清北还要难。

    毕竟清北每年招生八九千人,而想要就读秦念设定的国学,那就得通过国试且年龄低于三十岁。

    放在古代,那就是年龄低于三十岁的举人。

    【刘庄:何谓国学?】

    确定“国学”之说应与皇帝本人无关,也不会挑衅秦念,刘庄立即问道。

    他现在还不清楚秦念如何以女子之身称帝。

    但他也很赞同皇后当择贤能。

    他的皇后马氏是阿母所选,不仅德冠后宫, 与他言及政事时, 也总能多有毗补, 刘庄因此对她宠敬日隆。

    皇后无子,刘庄就让她抚育太子刘炟,如今母子慈爱。

    可皇后有才实属难得,秦念又为何确信“能考进国学的人, 能力肯定不会差”?

    这难道是女子之学?

    【刘秀:这亦是此前的话题。】

    【刘庄:唯。】

    【朱元璋:若无女子通过郡试, 又当如何是好?】

    秦念本以为朱八八又欠骂了。

    但转念一想, 朱元璋的顾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就是现代也有山区女孩难以升学的现象,放在封建王朝,就算她用“贬阴则势必阳衰”让各朝不再刻意贬低女子,女子考科举的难度也依旧远高于男子。

    朱元璋时期都还出现北方考生全部落第的现象,这是教育不公平的体现。

    对此朱元璋的选择是设南北榜, 但秦念却不能提议分性别录取。

    因为按人口比例分, 封建王朝绝对不会答应给女子一半的国试名额, 这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状。

    也不能提议给女子一成的最低额度,因为执行过程中很容易变成固定额度,对以后的女子不利。

    【秦念:那说明你朝女子依旧在被儒家糟粕打压,你就该好好反省阴衰至此何以兴阳。】

    【朱元璋:……】

    秦念给自己点赞。

    这就叫放弃内耗,外耗他人。

    一个女子考不进国学,是她个人的问题;所有女子都无法进入国学,那是王朝的问题。

    ………

    儒家糟粕?

    阴衰至此何以兴阳?

    这都是何意?

    刘炟茫然地望着天幕。

    疑惑已到嘴边,刘炟却终究没有问出来。

    因为大父已两次要求阿父慎言。

    大父也说两个时辰后将能看到此前的话题,他不问也应该能得到解答。

    那还是不问了。

    ——刘秀中兴汉室,刘庄严刑峻法,而刘炟治国被视为“仁政”。

    【秦念:除了选皇后,还得让皇后了解朝政。如果皇后对政事一知半解,就无法在皇帝早逝时尽快稳定朝局。】

    对于此事,刘庄和刘炟倒是都没有意见。

    毕竟他俩都有宠爱的皇后,且都不避讳与皇后商议政务。

    【刘邦:皇后干政?】

    此前刘邦就以“太平是武曌的子嗣”,来询问如何避免吕雉效仿武曌称帝。

    得知武曌以皇后之身临朝二十年,且子嗣皆为李唐皇室,故而能够称帝之后,刘邦才放下心来。

    如今秦念却是不仅要赋予太后临朝称制之权,还要允许皇后参政——

    居心不良。

    刘邦早就知道秦念博闻强识,对军政都有着极其独到的理解。

    可就是太独到了。

    刘邦对她那句“假如朕的皇后有武曌的治国天赋,后代又都是废物,这皇位传给他,朕又没意见”印象深刻。

    秦念不介意江山易主,但刘邦介意。

    【秦念:参政又不必给实权,就当多一个可商议政事但无实权的幕僚即可。】

    一旦皇后是幕僚的制度得以确定,那么后宫有可能发展成幕僚团体。

    毕竟后宫皆出身国学,才能都不会差。

    当然还有另一种发展:那就是随着女子地位的提升,将不会再有后宫制度。

    等朝臣发现后宫幕僚团在与前朝争夺话语权,前朝绝对不会反对后宫只剩一个皇后。

    当然,以上都属于秦念的推测。

    同事们的剧本会怎么发展,她就不清楚了。

    【刘邦:只怕有君王宠爱皇后过甚。】

    【秦念:二凤,他内涵你儿子。】

    李治:“……”

    听到皇后的轻笑声,李治装作没听见,只是盯着天幕。

    【李世民:……】

    若非得知李显李旦李隆基如何昏庸,李世民必然不会认可武曌干政。

    但现在他召武照入京,就已是表达认可。

    数日前李世民已经见到七岁的武照,极为聪慧。

    考虑到雉奴的风疾,李世民甚至打算让武照更早一些为雉奴分忧,不必等到成为皇后。

    【刘邦:秦皇,还请勿要顾左右而言他。】

    【秦念:难道你的皇后不了解朝政?】

    【刘邦:……】

    刘邦竟是无言以对。

    他的皇后当然了解朝政。

    【秦念:假如吕雉不了解朝政,你敢把国政托付给她?】

    【刘邦:秦皇所言极是,皇后确实应当了解朝政。皇后有实权与否,是取决于皇帝自身。】

    陈平侧目看向张良,恰好留侯也看向他。

    两人皆不着痕迹地移开视线。

    幼帝即位则太后临朝称制、太后无需还政、择贤能者为后、以皇后为幕僚。

    看似是为了解决幼主即位带来的社稷不稳之患。

    可将以上四者重新排序之后,却完全可以理解为:

    择贤能者为后、让皇后有治政之能、幼帝即位则太后临朝称制且无需主动还政。

    再与秦念那句不介意将皇位让给皇后相结合——

    这分明就是“择贤能者为储君”。

    陛下当真没有看出这一点?

    不,陛下应是不愿将“皇后即储君”这一点公之于众。

    “皇后有实权与否,是取决于皇帝自身”这句话,是用于提醒后世汉帝不能给皇后实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