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60-170(第8/17页)
领十万精兵、章邯为裨将领剩下的三十万刑徒北拒匈奴, 顺路攻取朝鲜。
依秦念之策, 捕匈奴朝鲜之异族入秦为奴,以替换本族奴隶。
至于百越……
若是军功爵制不改,嬴政会尽快南征百越,如今倒是不急于一时。
嬴政正思索何时取百越之地,却见天幕又现秦念之言。
【秦念:最后一个大兴土木是长城——历朝历代都在指责祖龙修长城为暴政, 但许多朝代也在修长城。】
【嬴政:……】
嬴政还没有修长城。
在得知有办法彻底灭胡之后, 嬴政也不打算再修长城。
而是决定修筑可以不断向前推进的“堡垒线”。
十三年后的匈奴将要建国, 嬴政不会坐视其壮大。
【朱元璋:朕观史书,应是秦修长城时征用过多人口,工期太短,致使死者众多,故而被视为暴政。】
朱元璋也是修长城的皇帝之一,他只得出言为自己辩解。
他修山海关时量民力而行。
此言也是为了提醒始皇帝,即便要修长城,也不应操之过急。
【秦念:秦长城虽并非新修万里,而是将战国时秦、赵、燕三国的旧长城连接、加固并扩展,但修筑这万里长城确实导致死伤者众多。】
【嬴政:朕不会再修长城,而意在北扩。】
长城不修了?
秦念的第一反应,是祖龙剧本被她带偏了。
不修长城,怎么抵御匈奴?
但定睛一看:“意在北扩”。
这应是祖龙受到堡垒线的启发,决定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的隐患,而不是以长城作为防线。
想到汉初时匈奴的张狂,再想到元朝也没修过长城,再考虑到宋朝不仅没长城,燕云十六州甚至成了辽国的防线——
彼时的长城不是非修不可。
【秦念:祖龙壮哉!】
【嬴政:……】
【秦念:继续说修长城的后续——当后世发现长城为华夏抵御北虏数千年,将长城视为华夏的精神图腾时,即便脚下是明朝修筑的长城,人们也只会视长城为祖龙的功绩。】
【朱元璋:???】
【朱棣:何意?既是明长城,怎会皆颂始皇帝?】
朱棣坐不住了。
他也修过长城!
后人视长城为精神图腾时,怎能忽视大明的贡献?
【刘彻:后世复秦,自是赞颂秦始皇。】
刘彻很是不满。
长城凭什么算是“精神图腾”。
去病都封狼居胥了!
大汉既然成就汉族之名,为何精神图腾却是用于防守的长城?
岂有攻不如守的道理?
【秦念:这与复秦毫无关联,事实上后世百姓清楚那是明长城。但提起长城,所有人只会想到“秦始皇修长城”。】
【刘彻:……】
刘彻知道秦念既然如此笃定。
那么长城被视作始皇帝的功绩,应是在她复秦之前就已经传闻天下。
【秦念:其实这得感谢唐朝的文人,将春秋时期哭倒齐国都城墙的杞梁妻,嫁接为哭倒秦朝修的长城。“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故事流传有多广,长城与祖龙绑定得就有多深。】
【李世民:朕未听说此言……既然是民间故事,官府也不好管制。】
【秦念:你管不了也不必管,朕只是单纯想要嘲笑朱八八和朱棣。】
【朱元璋:……】
【朱棣:……】
父子二人还真就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
也知道这个故事流传得有多广!
想到后人因此忽视明修长城之功,反倒将此精神图腾尽皆归功于始皇帝,两人皆无言以对。
【秦念:祖龙,你原本会在两年后派屠睢领五十万军南征百越。但此次出征面临着山岭众多粮道受阻、越人分散难以强攻、炎热多雨肿疫流行等原因,此战未能取胜。】
祖龙说要北扩,秦念就顺势提及南征百越。
虽然两线作战不合适,但百越之地自古以来都是华夏的疆域,不能不取。
【嬴政:当如何取之?】
郦食其已自请入百越之地。
百越地广,嬴政派去的使者也不止郦食其一支使团。
说是使团,却并非出使某个势力,而是皆可便宜行事。
故而嬴政不能将此事道于天幕,以防百越之人得知后加强防备。
【秦念:这次应提前命监御史禄修建连接湘江与漓江的灵渠,通漕船后再行南征之事。原本历史上,也是灵渠凿成后才迅速统一岭南。南征军可提前一年到岭北戍守,以适应当地水土气候,并提前准备所需的药材。】
【嬴政:可。】
【秦念:彭越是否入秦?】
【嬴政:是。】
彭越现在身处军中,分在王贲麾下。
刘邦话题时,他就被后世秦皇点明籍贯姓名。
知道此世反秦之事不可行,彭越当然愿意入秦。
【秦念:他擅长游击战,可以调去南征军中历练。】
【嬴政:可。】
郦食其此时已深入百越,其中艰辛苦楚,难以道尽。
但成果喜人。
他不仅成为许多部落的座上宾,还以各种方式挑起各部落间的争斗。
此时种下的矛盾,将在秦军南征之时得到收获。
百越之地消息闭塞,纵有不少逃难而来的六国遗民,也看不到天幕。
郦食其不担忧天幕之事为百越人所知,但还是极为谨慎,改名换姓后伪装成看不见天幕、于秦有走私渠道的魏国遗民。
如此一来不仅更容易获得百越人的信任,还能第一时间知道天幕之说是否传到此地,可以早做准备。
【朱元璋:徭役之事已毕,还请秦皇言赋税之事。】
朱元璋等待今日已有多时。
看到兵役制度竟能集秦时军功爵制与大明军屯制二者之长,朱元璋也就更为期待秦念如何改革赋税之制。
通过那些请罪书,朱元璋已经知道自己定下的各种制度可以说漏洞百出。
朱元璋承认自己读书少,还因未行“考古”之举,为儒家史书所欺。
不如择贤者而学之。
【秦念:各朝的税赋制度都存在一个共性问题,那就是看起来都不高,什么十五税一、三十税一。但杂赋杂税不断增加,加上各级官吏的剥削,落在百姓头上的赋税只会一年比一年高。】
秦朝史料不多,从出土的秦简来看,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