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矿场家属院: 35-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1992 矿场家属院》 35-40(第5/8页)

近。

    画作的名称和简介标签,由公认字写得最漂亮、最工整的陶冠泽负责。

    他找来了红纸,用尺子比着,小心翼翼裁剪成大小完全一致的整齐纸条,然后凝神静气,用一支小楷毛笔,蘸饱了墨,一笔一划,工工整整地写下每一幅画的名字和简短的创作说明,甚至还包括了他所了解到的创作灵感和小故事。

    宣传方面,邻居们更是各显神通,发动了一切可以发动力量,自发地成了“义务宣传员”,见到熟人、同事、朋友就不遗余力地推荐。

    秦思的工作是在小卖部看店,只要有人来买东西,不管熟不熟,她都会热情地跟人念叨:“大兄弟,这周六,在活动室旁边那个小厅有画展嘞,画咱们矿工的,画得可好了!”

    “大妹子,凝姨你知道的吧?她要办画展了,你一定得去看看啊,不要票的。”

    陶冠泽则是写了好几张字迹醒目的大海报,让陶忠用老式的面糊浆子,贴在了居委会公告栏上。

    当然,煤矿大门旁的宣传栏上他们也没放过,只要是显眼能贴的地方,都贴上了。

    红纸黑字,引来不少上下班的工人驻足观看。

    而这一切的筹备工作,处于情绪低谷,整日神思恍惚的陈逸凝几乎全然不知。

    舒美英、王兰和单言还特意编了些理由,比如:

    “我要出去办点事。”

    “孩子闹着来找欣迎、乐迎玩。”

    硬是把家里的娃娃轮番塞给她照看。

    一个人带五个孩子,陈逸凝被折腾得更加头晕脑胀,根本无暇他顾。

    她只是觉得,大家最近似乎都特别忙,全都早出晚归的。

    终于到了画展开幕这天。

    舒美英来到陶家,看着依旧有些萎靡的陈逸凝,神秘兮兮地说:“别老闷在家里了,走,跟我出去透透气,我带你去看个好东西。”

    第39章

    陈逸凝揉了揉发酸的脖颈,脸上写满了疲惫,本能地摇头推拒:“不了不了,家里还有俩孩子要看着呢,实在走不开。”

    一旁的姜禾立刻接过话头:“妈,您就放心去吧,孩子有我呢。您这几天太累了,正好跟舒姨出去透透气。”

    说着,她轻轻将婆婆往门外推了推。

    舒美英根本不给陈逸凝再次拒绝的机会,热络地一把挽住她的胳膊,几乎是将她半推半拽地带出了院门。

    陈逸凝拗不过她,只得无奈地跟着,脚步还有些迟疑。

    走到活动室附近,陈逸凝才慢半拍地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平日里饭后才热闹起来的小广场,此刻竟三三两两地聚着人,而且似乎都在朝同一个方向走去。

    “咦?”她心生疑惑,忍不住问道,“今天这是有什么集体活动吗?我怎么没听说?”

    舒美英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得意,她神秘地笑了笑,手下又加了把劲拉着陈逸凝往前走:“对啊,有大活动。专程为你办的,去了准保吓你一跳!”

    “为我?”陈逸凝更糊涂了,脚步不由自主地跟了上去。

    越靠近活动室,人似乎越多。

    等到了那个小杂物间门口,舒美英终于松开了手,轻轻将还在发愣的陈逸凝往前推了一把,声音里带着压抑不住的兴奋和期待:“喏,到了,快进去吧。”

    陈逸凝踉跄半步,下意识地抬头望去。

    只一眼,她就惊住了。

    柔和的灯光下,她那些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画作,此刻正一幅幅地挂在墙上,静静地接受着人们的注目。

    蓝色的衬布将她笔下那些矿工兄弟黝黑的面庞、刚毅的线条、还有眼底深处那簇不灭的光,衬托得如此鲜明而生动,好像下一秒他们就要从画布上走下来。

    每一幅画下面都贴着工整的红色标签,上面的字体,她很熟悉,是她老伴儿陶冠泽写的。

    狭小的空间里挤满了人,有不少她熟悉的街坊邻居,也有一些她不认识的陌生人。

    人们低声交谈着,指点着,目光在一幅幅画作上流连忘返。

    她看到有人在一幅画前驻足良久,抬手悄悄抹了下眼角。

    看到两个老工友站在另一幅画前,激动地比划着,仿佛在回忆画中的场景。

    她看到了刚拆了石膏的陶忠和陶振正同几位穿着旧工装的朋友说话。

    看到陶冠泽口沫横飞地讲解:“这幅啊,画的是井下刚交接班的时候……我老伴为了画这个光影效果,琢磨了好几个晚上……”

    她看到了穿梭在人群里,轻声提醒着追逐打闹的孩子们“小声点,好好看画”的单言和王兰。

    她看到了宋尚德、宋玉、楼诚、姚安……

    她还看到了理发店的老张师傅,喜欢下棋的老赵,小卖部的老李头、居委会的杨大姐……

    陈逸凝下意识地用手捂住了嘴,眼眶瞬间就红了,视线也变得模糊,她好像置身于一场不敢奢望的梦中。

    舒美英把陈逸凝拉进展厅中央,交谈声瞬间从四面八方涌入她的耳朵。

    这些绝大多数一辈子都没进过真正的美术馆,不懂什么印象派、抽象派,更说不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这些名词的人们,此刻正真诚地围在陈逸凝的画作前,用最质朴的语言表达着最真实的感受。

    “你看这矿灯照出来的光,这汗珠子从脸上淌下来的样子,就跟真的一样,好像都能感觉到井下的热气。”一个老矿工指着画中的细节,对身旁的人说。

    “凝姨真是神了!把咱矿工的那个劲儿,那个魂儿都给画出来了!”一个年轻些的矿工忍不住赞叹。

    “看着这些画,心里头咋又酸又暖和的呢……”

    “这画的是井口罐笼吧?让我想起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了……”

    在这些真诚的赞美声中,一位穿着整洁的灰色中山装,戴着金丝边眼镜的中年男子显得格外不同。

    他从一开始就看得出奇的专注和投入,几乎在每一幅画前都停留很长时间,时而凑得很近,细看笔触和色彩的运用,时而退后几步,远观整体的构图和气韵,不时还若有所思地点点头。

    最后,他目光扫视一圈,等人群稍稍散去一些后,他径直走到被几个老邻居围着的陈逸凝面前,礼貌地开口问道:“您好,冒昧打扰。请问,您就是这些画作的作者,陈逸凝老师吗?”

    陈逸凝看着这个陌生人,点了点头。

    男子从中山装的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张简洁的名片,双手递了过来:“您好,陈老师。敝姓林,林志成。我是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下属《群众艺术》杂志社的美术编辑。”

    “这次正好到咱们矿区来采风,收集一些工人阶级题材的创作素材,很偶然地在宣传栏看到了海报,就冒昧前来参观学习。您的这些作品,水平非常高,让我非常感动和震撼!”

    林编辑推了推眼镜,继续道:“您的这些画作,不仅技法扎实深厚,造型准确,更难得的是,它们充满了极其深厚的生活气息和真挚灼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