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扶弟魔家的女婿》 90-100(第3/15页)
家里多好,样样她都能说上话。
庄玉林有主意,庄民国也不说他,只跟他说了,“以后看着老师面上还是要多尊者两分。”
庄玉林说:“我知道。”
这个事情也就是学生们说着玩,过了没多久也就不传了,看久了也看习惯了,有了庄玉林在前,也有些胆大的学生跟着学了。
中午时间短,大家其实都想多挤点时间出来。
镇初中的食堂是到年前才修好的,九月份开学后才开始弄,还要等着砖来,到快十一月了砖来了,就开始砌墙了,砌墙都花了半个来月,完了还要等墙干,到放寒假,这几个窗户一直没用上。
学校说的是要等明年才开放。
冬天村里种菜的还不少,入了冬连菜都要贵两分了,卖菜的也等着入冬这几个月好好挣一笔的,庄家作坊忙得红火,苗子地也红火。
后山果子林的果树光秃秃的,庄民国不上班的时候,又专门把枝丫给修了修,往果树底下埋了肥,洒了草木灰。
今年果子林争气,果子挂了满树,结的果子不说大,但个头均匀,水份足,甜度又好,刚成熟没几天,罐头厂就跟他们定了时间,亲自过来摘的,坏果没多少,罐头厂也没挑出多少坏的了,一片果子林一共卖了一千七百块。
去年连零头都没卖上。
结的果也不多。
庄民国想今年再把果子林给伺候好一些,争取让果子林多挂点果,这里果子好,苗子地就比不上外边的好田好土了,到底被果树给辖制了些,日照也少一点,苗子比外边田地里的要晚上好几日。
罐头厂那边今年制成的水果罐头已经卖出去了,进货的人多,都是去年尝过罐头厂的人,今年一早就去罐头厂订货了。
罐头厂卖得好,还专门有人来了一趟,说今年还是在他们家收果子,按去年的价。
陈老板没同意啊,她现在也是做生意的了,不是别人说两句就能唬弄了的,陈老板说的,“想要也行,明年是什么价就什么价。”
他们租房子还一年涨了一块钱呢,到罐头厂这里,还想用老价钱买可不行。
那边罐头厂的回去也说了,带了口信来的,也说他们要想想。
这也是讲价的方法之一。
比如去店子里买衣服,有赚头,店家是肯定要卖的,客人还了价,装腔作势的要走,这时候着急的就是店家了,多半都要把人喊回来,把东西卖出去。
陈夏花跟庄民国说的:“想就想,想过了就卖给别人。”
作坊冬天的小商品是最好销售的时候,连庄蓝在韩媛媛他们放假后都过来在哥哥嫂嫂这里挣点零花钱。
干一天是一块钱,坐着干活,房里还烧了火烤,比镇上那些搬菜工还好,搬菜工比他们多五毛,但外边干活冷,不跟他们一样坐着聊天就把钱挣了,话也讲了。
坐着就能挣钱,村里好多人都羡慕呢。
小二玉春考试那几天,家里还紧张起来了。
问他有没有把握。
要换了哥哥庄玉林,他是肯定有把握的,还拍着胸脯跟他们说他要考镇第一呢,到小二玉春了,他来了句:“不知道啊。”
“你觉得呢?”
“不知道啊。”
反正问就是不知道,他也不急,其他人都开始急了,他还是不急,每天就背着书包去学校读书,到考试那天了,还是先慢腾腾的起来穿好衣服,把笔和本子装进书包里,吃了早饭才去。
庄民国把他送到学校去的,去砖窑厂上工,还叮嘱了他一句:“小二,你记得名字不能写庄成功啊。”
庄玉春点点头:“知道,庄玉春吗。”
庄民国说:“对,你叫庄玉春,别写错名字,要不然自行车是买不成了。”
名字写错就考不上了,考不上就不能去镇上读初中,也就不能买自行车了。
庄玉春顿时严肃起来了,跟工人爸爸挥手:“放心吧爸爸,我肯定会写对的,你给我买自行车吧。”
他背着包就进去了。
昨天就说好了,他自己去考试,不用爸爸妈妈送,庄民国是想着去年大儿庄玉林考试的时候他们都来了,但现在轮到小二了,他们一个都不来,也不好,他们当家长的,还是得一碗水端平才是。
孩子说不,一回应了,二回应了,次数多了,就容易忽略了。
陈老板要守作坊,庄民国让她在家,他把人送过来就是。
五年级考完,学校也放假了,等了几天就拿到了试卷。
庄玉春跟福家小子、庄辉他们都考上了初中,说的是福家小子差点就没考过,就多了那几分才考过的。
庄民国也给小二买了自行车。
等他们也进初中读书了,就每天跟庄玉林一起上下学了。
镇上食堂在开年学校开学后,那几个窗口也开了,多添了好几个窗口,顿时排队的人就少了下来,也不用使劲儿排队打饭了。
庄玉林他们高兴了没多久,上边就发了通知了。
九年义务教育来了。
作者有话要说:明儿见。
93、第 93 章
九年义务教育是什么呢?“读九年。”
小学以后就不是五年级, 是六年级了,一二年纪叫低年级,三四年级叫中年级,五六年级叫高年纪。
初中也从初一初二, 增加到了初三年纪。
学费取消了, 也叫免费入学,每学期只要交书本费就行了。
教育宣传到位, 传到各村里, 家家户户都通知到了, 村长挨家挨户的通知,让他们都要把孩子送去读书,不要当文盲, 去学校认字。
他们县下是现在出名的蔬菜县、镇,家里只要有土地种菜种粮食的, 家里都差不到哪里去,学费取消了,只要交书本费, 就是普通家里也负担得起,有人响应号召, 把孩子送去读书,也有人不响应, 按他们的话说的, “再等几年就可以挣钱了,还读什么书啊, 读了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出入社会,早点挣钱, 也好盖房子娶媳妇。”
村人愚昧,村长上门好几回都劝不动。
现在还没有强制,当家长的不听劝,村长也奈不何。
骨头最硬的还是工人刘家。
工人母亲刘三婶还是那话:“我们家喜喜以后是要接班的,读不读都无所谓,反正啊他以后就是工人同志,是要住城里的。”
工人老母亲带头,后边的都有样学样。
村长通知了几回,也不管了,反倒是工人老母亲得意呢,他们工人刘家说来只有工人同志刘大壮是工人,娶的媳妇也是工人,叫“双职工”,刘喜喜接班,接的就是他叔叔刘大壮同志的班。
以后也要进食品厂的。
这是工人刘家当年商量好的,兄弟两个老大出钱供老二读书,老二出息了,当工人了,以后也要把这份情还到侄儿身上来,把工作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