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亡夫遗产后: 30-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继承亡夫遗产后》 30-40(第2/17页)



    为什么只见过一次的婶子都知道他要什么,但他的亲大哥却不知道?

    陈氏母子在府城住了两日,顾不得喜春再三挽留,便家去了。

    喜春如今身后多了个小尾巴,每日一早周嘉、周泽兄弟去进学读书,周辰则被送到了正院里,喜春看账册,听掌柜们讲事,周辰便在眼皮子底下玩耍,或是跟巧云两个在院子里玩一玩。待兄长下学,用过饭后,喜春再把他们给送回引芳院。

    大夫人也是挑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走的,三俩马车行礼运到了码头,走的水路上京,不耽搁□□日便能顺利抵达。

    大夫人出发时不过六月,还不是最热的天儿,正合适,等喜春叔嫂几个年节入京,已是十月,雨水多,倒不适合走水路,倒是官道更合适,沿途也有驿站。

    临行前,大夫人唤了喜春,把这些都给交代了一遍。

    走那日,喜春带着周辰去码头送了送,待船扬帆起航,在眼中只剩了个小点,这才返身回府。叔嫂两个刚进门,便有下人拿了一张烫金的帖子来,是沈家使人送来的。

    这个沈家,便是前回喜春一行在玉前街上碰上的沈凌,知府大人爱妾的兄弟。

    夜里用饭,喜春与周嘉兄弟们说了大夫人回京的事,又说起过几月他们也要上京。

    周泽跟周辰两个小,只顾着点头,倒是周嘉,听闻后一张脸都挤一堆儿了,颇有些担忧,带着大人的叹气:“那我们去了,家里可怎的办?”

    “家里有管事婆子和丫头们呢,又不会丢了。”喜春没想到读书还教这个呢,小小年纪就操心起这些来了。

    她这个当嫂子的都想得没这么深远呢。

    周嘉红着小脸摆摆手,忙说不是这意思。

    好一会儿喜春才知道他在担忧什么。

    周秉往年在的时候,周嘉也是跟随过兄长一起年节祭祖了的,周秉同他说过,祭祖一来是怀念先祖,好叫他们知道后人不曾丢了先祖颜面,其后便是一番孝顺之心了。

    大哥走了,若是年节他们上了京,可不就没人孝顺了吗?

    喜春默了默。

    伸手在周嘉脑袋上摸了摸,感念他这一番赤子之心,轻声保证:“嘉哥放心,我们去了盛京也能祭拜你大哥的,到时候嫂子带你们去亲自挑选祭品如何?”

    至于她,小祭时给挑了香、烛,年节这等隆重的大祭,便给周秉多挑上一个貌美的纸丫头伺候他吧。

    作者有话要说:  ~

    明天要上夹子啦,所以更新会推后,应该在晚上23点左右了。

    提醒天使们,章节评论有随机红包,全订有抽奖红包哦~

    第32章 第 32 章

    周嘉得了保证, 把心头最后一点担忧去了。

    用过饭食,府上各处灯烛早已高高悬挂,橘色的光芒洒落在院子里, 仿若罩上了一层薄薄的光晕, 又带着黑夜的寂静,虫鸣鸟叫,只有浅浅的呼吸和闲肆的脚步声, 不轻不重,无端叫人静下了心来。府外,隐隐能听见热闹的吆喝, 码头下货的壮巍。

    这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朝代, 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大晋宗法礼仪延自前朝, 在穿戴、谈吐却稍加内敛, 前朝原还有宵禁规矩, 这宵禁便是指夜里不许出行, 一更夜禁、五更开禁, 若有犯夜者答打三十, 只病、育、丧可通行。至本朝废止,从京、各州府通宵达旦。

    周家离得不近, 只隐约能听到那丝竹器乐之声, 倒给这寂静的夜添了两分不同。

    喜春把人送到引芳院,见他们兄弟三个牵着手进去,又有甄婆子早早就候着, 指着院子里的丫头端水捧衣,有条有理的,放心回了正院里。

    她从里间洗漱好, 披着薄衣长发出来,巧云两个铺好床榻,告退前,巧香那张沈家今日送来的烫金贴给喜春过目。

    喜春只听门房说了一嘴,便叫巧香把帖子收好,还未曾来得及看。

    沈家找上周家,却是想要与周家做一笔买卖。

    雕木的大桌上,放着数盏白瓷牡丹茶盏,清香从盏中散发,幽幽热气袅袅升起,高椅上,坐了数位周家铺子的得力掌柜们,主位面前摆着一张烫金的帖子,喜春着一身杏色罗裙,用红真珠冠半挽着发,她请几位掌柜来,便是商议沈家口中的买卖。

    沈家口中的买卖名为石炭。

    石炭呈黑色,坚硬,带着黑色的粉末,用手触之则沾上一手黑,采于地下,与木柴木炭一般,都可做烧饭、供暖。

    皇都盛京,早在前几载便尽仰石炭、木炭,如秦州府这等府城,家家户户用的是木炭、木柴。城中大户人家多用木炭,少则木柴,而普通人家多仰木柴,往下各县、镇上也多用木柴。

    就喜春所知,宁家村便有族人砍了柴火卖去镇上。如周家,如今厨房所用的也不过是主木炭、少木柴。

    据闻在盛京人烟稀少的河边,官府设有数十个官营的石炭场,城内又有专卖石炭的炭司,本由官府把控,如今却撤了炭司,改由商户经营,自去石炭场拉了炭放在店子售卖。

    盛京已有好些家炭团店,石炭、木炭尽有。

    秦州府临河,有四通八达的码头,极为便宜从盛京运了石炭来贩卖,石炭场也有意从秦州府挑选一二可靠富足的商家,一船石炭价格可不便宜,以沈家的家底要独得这门买卖不可能,便另寻了出路,想与周家一同做这桩买卖来。

    喜春自觉在做买卖上并不敏锐,比不得过世的夫君周秉被人称赞的那般眼光独到,但她想,沈周两家论关系可是竞争关系,沈凌显然是对周秉生妒,如此还能放得下身段来寻求合伙,可见这石炭自有他的过人之处。

    诸位掌柜都是见多识广之人,总是比她刚入行的懂。“请诸位掌柜来,便是想请教请教,这石炭的买卖,到底能不能做?”

    几位掌柜商议了番,由一位曾跟着周秉走过商的掌柜出面说道:“少夫人许是不知,府城中用木炭者多,木柴者少,而在县、镇则木柴者多,木炭者少,皆因身处不同,府城城中家家院子不大,多用炉、小锅烧饭,是以多用木炭,而在镇上人家多有家畜饲养,则需大铁锅,离山人家木柴、木炭易取之,远之如县中则买木柴、木炭。”

    喜春从未听说过这些,忍不住问:“可路途遥远,如何把木炭柴火送至?若是靠人力一捆一捆贩卖,远不如府城码头的闲汉们一日挣得多。”

    养着一把美胡须的掌柜点头:“确实如此,是以卖薪者多是买上毛驴运送木炭、木柴,以村为例,多是送至县里,府城的木炭木柴则由县、府城周边村里送至,我所知,城外还有人家专门烧了炭,运至城中铺子,城中人家十有采买。”

    他面露遗憾。

    炭才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啊。

    “官府一向对炭的买卖管控严格,伐木者不得过度砍伐,每载立春、清明前后则种苗,违者答打三十,充金银细软,若不然”因为实在麻烦,若不然这样的行当岂有没有周家的份。

    至于喜春村中的贩柴者,这等小打小闹,只赚几个铜板的买卖官府是不会管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