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薰的民国日常: 80-85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文薰的民国日常》 80-85(第9/14页)

什么时候了?

    锦姝见文薰的眉间多了几分烦扰,也是怨怪自己多嘴,“是我给你找麻烦了不是?都怪我嘴快,我就不该跟你讲。那对闹脾气的母子就算闹到天上去,也是他们两个人自己的事,跟我们有什么干系?”

    锦姝到底是一片好心,文薰怎能真的怪她?便又是一阵连声安慰。

    说来,现如今江城成了紧俏之地,玄致也终于如锦姝所愿,当了大官。

    具体的职位文薰没有去多打听,可看锦姝的穿着打扮,便知道他不会差。

    当然,俗愿以偿,锦姝毕竟是读了书,开了智的人,她不再像以前那样肤浅只有这种单一追求。她有钱有势之后,便学了辜老师,也在江城的乡下建起了女校。

    说起这件事,锦姝既自豪又遗憾:“我觉得我现在干得可好了,我可不是只知道享受的官太太,我还想把我做出的这些成绩,让辜老师知道呢。可惜,从那年之后,我就再也没有听说过辜老师的下落了。欸,你们和郭先生是朋友,你们有没有接到过郭先生的信?他和辜先生现在在哪儿,夫妻俩还好吗?”

    文薰眨了眨眼,善意的谎言脱口而出:“我们也是无从得知,遗憾于此呢。”

    她确实知道郭先生和辜先生现今在延安后方,可,这怎么好告诉锦姝呢?

    不让她知道,也是为了保护她。

    小姐妹之间说完话,锦姝便送文薰离开。走时,她忍不住拉着她落泪:

    “霞章可真是个没良心的。我又不嫌他,玄致也一直惦记着他,怎么他说要断亲,就连过来见我们一眼都不愿意?你也不好,今天怎么不顺带把孩子带来见见我这个舅妈?可怜我还给小东西准备了红包呢。”

    “那你把红包拿出来给我,我去给孩子。”

    文薰说着俏皮话,给她擦着泪,又是好一阵安慰。

    跟锦姝分离,文薰坐黄包车回家。

    第二日,他们在潘经纶先生调来的金陵政府的军人的保护之下,从汉城坐船出发,先往岳市,再到湘水河畔,橘子洲头。

    临时大学近在眼前。

    第84章 临时大学

    因有人相送,文薰和霞章入校的这段路程畅通无阻,顺利在政府人员的护送下进入了临时大学。

    他们遇见的第一个人是清华大学的校长卫德涵先生。

    文薰和霞章不是第一批离开平津的教授,可那天他们一走,便是下落不明。这几个月来,大学内部人员都没有得到二人的消息,校长主任们着实为其担心,生怕他们在路上出了什么变故。现在能看见正主好端端地出现在眼前,卫校长第一时间红了眼眶,又激动地吩咐助手去通知其他人员,告知大家这个好消息。

    得知他们是从津市走陆路而来,夫妻俩这一路来的经历,年近五十的校长也是能够想象得到。

    这段时间,他见了太多历尽艰难赶来潭州的教授、学生了。

    “我们学校物理系的赵教授,在动身的前一夜冒着生命危险潜入实验室,抢救出了50毫升的放射性镭。为了躲避日本人的搜查,他把镭装入泡菜坛子里,自己打扮成难民,一路上丢掉了所有的行李,靠着夜晚行走,走了一个月才赶来潭州。我当时在临时大学门口见到他时,堂堂教授,与乞丐无异。”

    回忆起这件事,卫校长忍不住又落下泪来,文薰和霞章听得也是一阵动容,眼睛发酸。

    若不是真正有信念的人,怎么扛得住这一路的艰难险阻?

    “你们也受苦了。”卫德涵又是一叹。

    霞章摇了摇头,慎重地从公文包里取出一沓文件,那里全是他收集了一路的民歌民谣和文薰的译本。

    这些文稿在半路上曾经丢失,是裴炳诚后来派人找了回来。

    卫德涵捧着这些文稿,嘴唇颤抖着将话语含了半天,才感慨道:“这才是我们读书人应做之事。”

    校长的认可值得人高兴,可文薰和霞章并不是为了谁的表扬才去做这些事。他们相视一眼,由文薰开口问:“先生,其他的先生们都还好吗?”

    卫德涵点头,“截止昨日,三校到任老师已有一百四十五名,其他分散在各地的教授们也都在陆陆续续地赶过来。咱们这边暂时是没有教务人员留在敌占区,留下一些孤儿寡母,有人照顾,相信日本人也不会为难。学生们的到校情况也好,三校学生合计签到一千二百三十余名。”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无论先生还是学生,在此混乱之际,能从全国各地赶来潭州,无一不证明其教学、向学之心。这样的众志成城,在某种程度上也能起到增强士气的作用。

    说完这些,卫校长又向夫妇二人介绍起学校如今的情况:“金陵政府说要将三校合并,要我们三校共掌校务,以后你们有什么事,找谁都行。从今以后,咱们就是一家人。”

    文薰本就是清华人,所以,这个时候霞章便适时开口:“卫先生说的哪里话,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嘛。”

    卫德涵点头,对他们能这么快地接受这个现实流露出些许欣慰:“如今国内形势都不好,政府设立的战时临时大学不止咱们一所。咱们所有的教育人都是在为了维持特殊时期的高等教育常态化而努力,都是在为国家培养针对性的人才而做贡献。此路虽艰,但能与君同行,也是吾等之幸。”

    正

    聊着,有位助教匆匆赶来,带来了南开大学校长卢允通想在谈话结束后见一见莫霞章的消息。

    文薰以为有什么急事,便让霞章先去。卫德涵大约知道卢校长所为何事,也未觉得不妥:反正他们是俩口子,有什么话,校长们各自吩咐了,等他们回家,肯定还是要私下再对一遍的。所以分开讨论,反而是节约时间的一种方式。

    由此,霞章便先行告辞。

    他走了,不耽误谈事。卫校长先给坐在他对面的文薰沏了杯茶,才将公事用闲聊的方式相谈:“昭时啊,相信你也应该能猜到,咱们这次三校合一,不说教授们,光是学生群体之中,也有不服气对方的地方。”

    文薰点了点头,她在路上时便考虑过这个问题。中国人自古有“比大小”的习惯。现在金陵政府将三座理念、校风、教育方法完全不同的学校凑在一起,虽是权宜之计,可对各校的学生来说,一时之间是很难接受的。可能在以前觉得无所谓之事,放到现在这种敏感的环境里,就容易被闹大。

    就好比说最直观的,现在临时大学是由三位校长共同执事,可一旦有了意见相左的地方,到底听谁的?意见得不到重视只能听命于人的那一方,在学生眼里不就等同于落于下风了吗?

    学生们都是怕自己吃亏的。

    他们都是一群年轻人,又是好面子的。要是其中再生出什么口角,闹得不好,打起来都有可能。

    这种事情若传出去,那可是在全国人民面前闹笑话了。

    文薰是这么想,卫先生却不无苦恼地肯定了她的猜测:“要说打架,这个月已经打了三回了。”

    要说校方原本也是好意,为了增进学生们的感情,才让大家不分原来的学校,只分专业,如此混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