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80-85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80-85(第10/19页)

种的菜蔬给坞堡,这让她欣慰。

    至于莽苍山城寨,她分几次上山,将通过【签到】获得的神奇土壤布置在空地上。

    效果是显著的,原本贫瘠的山地,如今土豆、红薯、玉米这些高产作物长势喜人,一茬接一茬地收获,堆满了几个的仓库,几乎成了她的粮食种植基地,且由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极其安全。与此同时,谢乔有计划地将城寨中的一部分人,特别是那些经历战乱、身体孱弱的老弱妇孺,挑选出来,分批转移到凉州安置落户。他们需要更安稳宽敞的环境休养生息。

    唯一让谢乔有些挂心的,是派去青州收拢黄巾的张梁。

    数月过去,一点消息也没传回来,更别说带回黄巾军民了。青州黄巾势大,情况复杂,谢乔不由得有些担心他是不是遇到了麻烦。

    好在【角色】模块里,张梁的状态一直显示“健康”,这让她稍稍安心,推测或许是过程不太顺利,有些曲折。她现在能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基业的摊子铺得越来越大,各行其是,各司其职,使这台机器有条不紊地运转着。发育需要时间,让子弹飞,让酵母发酵。谢乔适时地利用[寿命],往后拉动时间线,度过了许多无聊的时光。

    这种“快进”的感觉,让她这个习惯了现代快节奏的社畜重新感到了一丝微妙的熟悉。

    与此同时,睢阳东市,其繁华程度与日俱增,几乎是一日一个样。

    梁园不同主题的文会接连筹措,名声早已不限于豫州,那些与会士子回到家乡后的口耳相传,更是最好的宣传。

    原有的市集范围早已不敷使用,谢乔下令向外扩建。

    新铺就的石板路干净整洁,两侧商铺鳞次栉比,南来北往的商贾云集于此,带来了各地的丝绸、瓷器、香料乃至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儿。空气中弥漫着牲畜的气味、讨价还价的喧嚣声、以及各种食物的香气,一派勃勃生机。

    不过仅仅出售原材料,利润有限。谢乔便令麾下,在东市最显眼、人流量最大的十字路口支起了一个大摊子,专卖一样新奇吃食——油炸土豆。

    在这个时代,辣椒尚未传入,百姓口味普遍清淡,但这并不妨碍土豆的魅力。

    当切好的土豆条被投入滚烫的油锅中,发出“滋啦”的声响,那独特的、带着淀粉焦化的香气便开始霸道地扩散。炸至金黄酥脆后捞出,沥干油分,趁热撒上细盐和从西域商人那里购来的孜然粉,香气更是猛增数倍,足以让半条街的人都忍不住抽动鼻子,循味而来。

    “嚯!这摊子卖的什么?香得人走不动道!”

    “好像叫……土豆?闻所未闻,看着黄澄澄的,不知味道如何?”

    “管他呢,先来一份尝尝!大哥,怎么卖?”

    摊位前迅速排起了长龙,队伍里有短衫赤脚的力夫,有挎着篮子的妇人,也有好奇张望的小童。甚至一些路过的士人,本来还端着架子,闻着味儿,看着别人吃得香甜,也忍不住偷偷咽了口唾沫,最终还是让随行的仆役上前去买一份回来。热乎乎的炸土豆用简单的油纸包着,烫手却又让人舍不得放下,顾不得仪态,直接用手抓着送进嘴里,那外酥里糯的口感,加上盐和孜然的调味,瞬间征服了食客的味蕾。

    “唔……好吃!真香!”

    “外皮焦脆,里面却软糯得很,这口感绝了!”

    “就是有点烫嘴……嘶……不过瘾,再来一份!”

    一时间,吃炸土豆成了睢阳城里最新的风尚。

    这新奇吃食不仅风靡市井,连一些小型的文人雅集上,都有人将其作为谈资,讨论其风味与新奇之处,俨然成了一种时髦。

    没几日,一份写在竹简上的“诗作”被呈送到了谢乔的案头。

    她有些好奇地展开,定睛一看,差点没笑出声。

    竟是一首咏叹炸土豆的打油诗。

    文辞算不上华丽,平仄格律更是无从谈起,有些地方甚至显得颇为粗陋直白,但却朗朗上口,字里行间那股子对炸土豆的真切喜爱和惊叹感,却是扑面而来,鲜活得很。

    第84章

    梁园文会的热闹,并未随着士子的陆续散去而立刻冷却下来。

    最初的喧嚣鼎沸渐渐沉淀,化为一种細水长流的文化氛围,润物細无声。

    謝乔与刘弥商定,梁园后续仍将定期向士人开放。

    往后每年三月都会举行一次盛大的文会,以为定例。

    同时,每个月亦会安排一次小型的雅集。

    在文会雅集之上,无论是诗词歌赋的唱和,还是经义策论的辩难,都将成为常态。

    其中遴选出的优秀作品与见解,会被郑重地书写于特制的屏风之上,立于园中顯眼处,供后来者觀览品评。

    这无形中又添了几分激励与竞争。

    而在睢阳的东市,卖油炸土豆的摊子前,人潮依旧汹涌,丝毫不见颓势。

    那首歪歪扭扭粗陋直白的打油诗,竟然真的被某个闲不住的好事者给谱上了曲调。

    更离谱的是,这支帶着浓浓市井气息的俚调,凭借其简单上口的旋律和接地气的內容,迅速传遍了睢阳的大街小巷,连追逐打闹的孩童都能摇头晃脑地哼上两句:“黄澄澄,热乎乎,一口下去停不住。”

    这无心插柳的广告软文,直接导致了炸土豆摊前的队伍,又肉眼可见地向后延长了几分,摊主忙得脚不沾地,脸上的笑容止不住。

    连向謝乔负責汇报的下属,在提及此事时都哭笑不得。

    相府的书房之內,灯火通明,謝乔的身影端正坐于宽大的书案后。

    在她面前,層層叠叠地摊开着竹简,一卷又一卷,分量十足。

    它们堆叠起来,几乎垒成一座小山,足见数目之庞大。

    竹简上,細密的墨迹如同蛛网般铺展开来,记录着参与梁园文会的一个个士子的姓名与籍贯。

    而名字之后,紧跟着是更为详尽的策论要点摘录,他们的思想精华。

    甚至,还有与会期间,专人记录下的言谈举止的細致觀察。

    某人辩论时的眼神闪烁,被敏锐地捕捉。

    某人言语不多却能一语中的,也被郑重地记录。

    某人衣着朴素但见解不凡,同样没有被遗漏。

    这些细致入微的觀察,如同沙里淘金般,力求不放过任何一丝潜在的光芒,不使明珠蒙尘。

    这些记录经过反复的筛选、整理和核对,最终才呈递到謝乔的案头。

    每一卷竹简,每一个名字背后,都可能潜藏着未来的栋梁之才,亦有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过客。

    谢乔的指腹帶着一丝微凉的触感,在一个个略顯陌生的名字上缓缓划过。

    “阮瑀,陈留人,未来的建安七子之一。”

    她心中默念着,原世界的记忆与眼前的文字交织在一起。

    “

    文采斐然,但观其言行记录,似乎更适宜成为笔杆子。”

    “毛玠,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