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该上朝了: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竹马该上朝了》 60-70(第15/16页)

下望你能记住今日这份孝心,来日无论做什么,都能成为我大夏的栋梁之材。”

    “至于粮票,是县衙补偿给你们家的,今日过后,县衙会挨家挨户排查曾经被偷抢粮食的情况,家家户户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偿,你们家只是先拿到了,待到明日,便会有县衙的人将粮食送来,届时,你们出具这张粮票便是凭证。”

    听闻是太子和两位贵人的恩赏,且之后家家户户都会得到补偿,母子俩这才千恩万谢地领受了,刘孟氏满眼通红,脸上尽是感激之情,而小刘程则是比他母亲多了几分激动,这可是太子对他的嘉奖!

    出了刘家后,沈语娇和楚瑈在回程的路上都有些沉默,直到回到客栈,天色已然日暮西斜,楚瑈有些担忧地望向太子妃,柔声地问了句:“殿下打算何时启程?”

    沈语娇站在原地,转头望向远处如血般的残阳,轻声答了句:“不走了。”

    刘家以前尚且算是小康之家,在天灾面前却也仍旧被迫夫妻分离,家中的米缸里连三分之一都不足,更别说那些原本就贫寒的北境农户,既然已经亲眼见证了这一切,沈语娇便没有置之不理的打算。

    她明日要去一趟清河县的县衙,将她承诺给刘氏之语当着百姓的面广而告之,随后一路北上,凡是他们途径之地,她都要让百姓能在这个冬天到来之前能够有足够的粮食,来时经过的村庄就让东宫的人拿着江琛的令牌折返传告。

    北境三州府的官场究竟是清是浊,这并非她一人能够解决的,但她不信,在太子强令之下,会有官员敢忤逆储君之威!

    所需金银,尽数取自东宫府库,若是再不够,她便去信向沈家借钱,无论来年怎样,今年一定要让百姓至少食能果腹。

    至于江琛沈语娇缓缓闭上双眼,眼前是一片朦胧的红色,照在身上,甚是温暖。

    她想,她能做的,唯有信任他,身在这个位置,他们要对得起的,不仅只有彼此,还有无数以他们为希冀与信仰的子民,江琛想做的事,亦是她想完成的。

    “江琛,你我会等你,一定要早点回来。”——

    作者有话说:补上一更肥的给你们~

    第70章 北定府 针尖对麦芒

    盛德十九年秋冬之际, 皇太子携太子妃率工部官员自夏京城始,一路北上,为大夏来年修造南水北调河渠勘测地形、绘制图纸, 却在途中遇到因旱灾流窜逃亡的灾民。

    细查之下得知,北境三州府的旱灾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朝廷所预估的情况, 为使百姓食能果腹、免受流离逃亡之苦, 太子以东宫私库救济流民, 凡所经之地, 官府严查流民情况, 百姓家家户户皆有补给。

    太子妃携良娣沿途布施,流民皆可领取热汤粥饼,无家可归者可于所在州府县衙进行户籍登记,来年河渠工程开工,便参与河道修筑, 以流民为工,既可使流民安家落户, 亦是早早地为来年河道修筑免掉了招工一难。

    北境三州府百姓, 凡得东宫庇佑、救济之民, 无一不称颂东宫爱民之心,消息传回夏京之后, 在朝堂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争论喧哗。

    “太子此行本是为修筑河渠而动身, 但一路北上传回来的消息却多是太子与太子妃、良娣救济灾民,工部此次跟随太子出发之人不在少数, 朝廷如此大动干戈,难道只是为了给太子在百姓之中立威、宣扬贤德之名吗?”

    为首说话之人乃是户部的左侍郎,原本朝廷便为了来年修筑河道拨了一大笔银子出去,户部为了保持年底各大固定开支已然心力憔悴, 可太子此次北上,沿途救济的传闻便每日不间断地传回来。

    这名头说的好听,凡是救济所需皆出自东宫府库,可东宫私库再多能有多少?难不成太子还会掏空家底救济百姓?最后掏银子的还不是他们户部!拿不出银子来,最后陛下怪罪的还不是他们这些户部官员?

    因此,他这话一出,户部官员几乎个个面色都不大好,随即右侍郎便上前道:“陛下,微臣以为,左侍郎此言虽有些过激,但也并非全无道理,依照太子这样布施的法子,东宫府库根本支撑不住,然,临近年关,户部已然再没有多余的银钱拨给北境州府了。”

    “户部还真是为我大夏着想啊,”开口说话的是工部的邹侍郎,他一开口,满殿都下意识看了过去,众人只听他道:“这如今北上勘测绘图的是我工部,救济北境灾民的是东宫几位殿下,却不知,竟带给户部如此之大的压力。”

    他这话说的讽刺,户部官员听了自然不让,随即便有一郎中道:“谁人不知你们工部如今和东宫的关系?这话由工部来说,未免太过有失偏颇!”

    “那又何为公正?”邹侍郎转头看过去:“工部与东宫是什么关系?自然是君臣相佐,陛下下旨命工部辅助太子北上制图一事,我以为诸位大人都是在大殿上听的圣旨,怎么,刘大人那日请假了?”

    随即,他也不再看那位脸色大变的郎中,而是朝着上首拱手作揖禀道:“陛下,关于河道绘制工图,此次随行官员工部水部司员外郎徐之远每隔三日便会发回快报,如今队伍正在按照原定路线行进,今日想来已经过了安庆府、已入北定府,工部并未懈怠工期,还望陛下明鉴。”

    “即便工部的事务未曾耽搁,那救济百姓难道是无需银钱的吗?邹大人倒是成竹在胸的,我只问若是来日东宫私库见底,这银钱难道工部给出吗?”

    邹侍郎险些笑出声来,各部各司其职难道不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怎的如今户部反倒是为此抓着不放?他正欲开口讽刺,便听得后排传出一清朗男声——

    “陛下,微臣有本启奏。”

    皇帝朝着角落里的方向看了一眼,随后挥手道:“何人启奏?”

    “臣,治粟内史、司农寺少卿沈浔。”

    皇帝对他没什么印象,但却对于他敢在这时候站出来奏对有些好奇,便准了他的奏。

    “启禀陛下,昨日司农寺收到来自江南府的米粮六千四百余石,此次粮食乃是江南沈氏、成国公府率领全族之力收购了江南部分滞销米粮,加之市面购得、沈氏族中产出,共计向朝廷捐献粮食六千五百石,除去路上损耗,司农寺入仓六千四百八十三石,成国公上表奏本,称这些米粮沈家愿尽数捐给北境三地州府百姓,以解北境旱灾民生之苦。”

    此话一出,满朝哗然,户部官员闻讯立时面色涨得通红,户部虽然执掌粮饷发放,但也确实对于司农寺的粮仓有多少米粮不甚清楚,沈浔此言,几乎是当堂给了户部一个响亮的耳光。

    户部左侍郎朝着角落处看去,待看清了人后,不由地冷笑:“江南府上贡粮食一事虽然隶属司农寺管辖,但这粮食一旦入了国库粮仓,那便不止是司农寺的事情了,如此重要之事,司农寺竟无一人同户部协商,况且沈少卿,若是本官没有记错,你好似也是沈家之人,这个时候站出来说江南捐粮之事,怕不是有意替沈家表功吧!”

    沈浔站在角落里,险些咬碎一口牙,他的确出身沈家不假,可自太祖至今,沈家延绵数代,他们家早就是江南沈氏旁支中的旁支,这会竟叫户部左侍郎说得,好像他出身沈氏本家一样。

    他略感憋屈,并未回答这个问题,转而反问道:“下官倒是不解,这米粮是昨日傍晚收到的,称重、入仓是半夜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