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娘是个小画手: 60-7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姨娘是个小画手》 60-70(第13/18页)

至于“面包”这名字怎么来的,当然也是韩老祖从金帐国带回来的。

    黄油这个新鲜食材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欣赏。

    老郡主就嫌它粗鄙,觉得虽然味道不错,但面包涂黄油和猪油拌米饭其实是一路货色,用她的话说,是给“出苦力的人长力气”的食物。其实她也没说错,黄油涂面包和猪油拌米饭都是油脂加碳水化合物的组合。

    宋李两人最爱面包涂黄油,瑶光还教她们再涂一层玫瑰卤,但这两人也承认,这东西夏天吃了有些油腻。李静微很委婉地表示,“师叔,咱们冬天早上吃这个最好不过了。”

    这时薛娘子领着小竹回来了,她见到黄油奇道,“我还以为咱们不做面包涂黄油了呢,怎么又做了这许多?”

    瑶光笑笑,“师尊嫌那个粗鄙,我这次就做些精致的。”

    今天裕和县主盛赞薄荷果冻启发了瑶光。薄荷果冻里其实蜂蜜放得可不少,但是因为有了薄荷独特的凉意,就冲淡了甜腻,变成了在夏季十分惹人喜爱的口味。

    灵慧祠花园中种着许多薄荷,洗净后捣烂拧出汁,用滤出黄油后的buttermilk——这个才是真正的酪浆和薄荷汁面,加上黄油,揉出的面团无比柔软细腻。

    何做了,很快将两种面团都做成了饼胚。

    瑶光将两小块剩下的小面头放进一个烤盘里,估摸着烤箱的温度差不多,放进去烘烤。

    她一边看着腕表,一边观察烤箱里的饼胚,只见那块小面头渐渐蓬鼓了一些,颜色也渐渐越来越黄,浓郁的香气也出来了,她的心终于放下了——这烤箱可以用!

    虽然古代烤箱上的玻璃只比两个巴掌稍大一点,火候还要一个人专门控制,但成功了!成功地烤出饼干了!

    瑶光戴上自己做的隔热手套,取出烤盘,顾不得烫,掰下一块饼干尝了尝,顿时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这久违的滋味呀。浓郁的奶香,酥软蓬松的口感,甜而不腻,有股香橙的香味,就是香橙曲奇!

    她又尝了尝薄荷蜂蜜口味的,越笑越开心。

    这时薛娘子也来了,瑶光急忙让她尝了刚出炉的饼干。

    薛娘子闭着眼睛细细品味了一会儿笑道:“我觉着,明白昨日裕和县主说的清凉感固然美妙,可这香橼味的回味更悠长,要是午后坐在凉亭里,配上一壶茶,吃上几片,当是人生一大乐事。”

    两种饼干的试验都得到了认可,瑶光赶紧正式烤起来。

    一炉饼干十五分钟便烤好了。瑶光将烤好的饼干倒在铺了棉布茶巾的面板上放凉,装进一只竹盒子中,命一个婆子送去灵慧祠给老郡主品尝。

    等所有饼干都烤好了,那婆子也带着老郡主的评语回来了,她为薄荷味的饼干命名“泉声”,柑橘味的叫“松岚”。

    瑶光其实觉着叫薄荷、香橼就行,但是老郡主对于打着自己灵慧祠旗号出品的吃食有种高傲的执念,决定不能叫个俗名!

    她还给瑶光带话,说这次终于不是苦力吃的了。

    将两种新点心的水牌挂上之后,多宝也来了。

    吴嬷嬷和竹叶带着今天的果冻到达时,店门口已经有二十几个人在等着了。

    多宝和金桂卸下店堂门板,太清灵慧细点店又要营业了。

    第68章 喜忧参半

    太清灵慧细点店开张的第二日生意依旧红火。

    店铺九点开门八点半掌柜多宝便拿了号码牌请顾客们排队了。

    等店堂一开大家一看水牌又多了几样点心忙问:“掌柜的今日多的这几样都是什么点心?”

    “也是神仙吃过的么?”

    有认识字的已经念出新点心的名字:“泉声”“松岚”,还有人跟周围的群众解释起来,“岚乃山中雾气也”……

    瑶光听到几个学子在门外掉书袋引用各种诗词猜测这两种新点心会是什么味道不知和昨天堪称仙露、仙酿的几味甜点相比如何,她不知道薛娘子、吴嬷嬷什么感受,反正她是有些尴尬的。

    很快,排队群众的议论声中出现了不和谐音。

    一个人尖声怪气地说:“哼,我倒要看看这两百多钱一个的果子是个什么好法!两百八十文?!能买十多斤里脊肉了!就那么两口……”

    又一个人酸溜溜地说:“我昨个儿倒是买了一盒,吃起来也不怎样,要我说,和凉糕、凉粉也差不多只是那果子瞧着更好看些,一碗凉糕才十五个大钱……”

    这人还未说完,旁边就有好多人起哄道:“张大你家的凉糕、凉粉要是能做成这样子也尽管挂牌子卖两百文呀!”

    “你们听他胡扯!谁没吃过凉糕凉粉啊?凉糕凉粉那是什么口感?尤其张大家做的,去年夏天我吃他家的红豆凉糕,一口下去就啐出来了,熬红豆时搁的碱块都没化!”

    “对啊张大,你若是吃着不好为何今日又起的大早来排队了?”

    “我愿意,你管得着么?”“哼,怕是想偷师吧?”

    这些早起来排队的许多是翠溪镇上的人,买来吃个新鲜,另外一些人则是昨日到的香客,住在镇上,这时听旁人说这人家里原是做凉糕买卖的,也就一笑,不把他的话放在心上。

    这时吴嬷嬷出来瞧热闹,跟瑶光一起站在店堂后门边上往人群里瞧了瞧,悄悄说,“娘子,这里好几个人是镇上酒楼的,还有那张大,开着一家小饭馆,夏天也卖些凉糕绿豆汤之类的吃食。”

    同行是冤家。这些人排队来买她们的点心,当然不是来捧场的,怕是想拿回去琢磨琢磨,自己也做来卖。毕竟,二百多钱一个的点心,贵得没边了。

    瑶光暗暗叹口气,皱眉回后院了。对于老郡主她们将果冻的价钱定得这么高,她是很惶恐的。可是大家似乎都认为这个价格是合理的。她只能告诉自己,她不能以现代的经验来判断。

    在现代,果冻是随便哪个超市都能买得到的零食,要是有人跟她说一块果冻卖一千块,她非得骂人不可。

    可是——想想吧,拿破仑做皇帝宴请宾客时给自己特意准备的是铝制餐具,而宾客们用的是银餐具,为什么?因为在当时,铝是比银更难得的金属,拿皇认为只有这种比银更轻盈的金属才配得上自己的身份。独一份。连皇后都没。

    再想想玻璃制品,在前朝,同样大小的碗、盘,玻璃的比金的、玉的、玛瑙的、水晶的可贵得多了,直到一百多年前,有人搞出了大规模制造玻璃的技术后,玻璃制品的价格才暴跌了。但是,现在谁家要是有一面一人高的穿衣镜,或者和瓷盆差不多大的玻璃碗,那依旧是一样宝贝。为什么呢?因为直到今日也没人能进一步改进玻璃制作的技术,能造出的玻璃尺寸有限,比合掌还大的已是极限了。这就是为什么韩瑶光1.0有许多水银靶镜,镜台,但是练功房里却依旧用铜镜的缘故。

    瑶光记得高中时学过,要做出又大,又平的玻璃,要用浮法玻璃制作法,原理是将玻璃熔浆倒在熔化的锡液上。这技术新中国建国后许多科研人员和工人攻关了多久才搞出来的,研制过程中烧伤了很多工人,瑶光自忖自己一个艺术生,一知半解,就别瞎搞什么改进玻璃技术了。

    唉,她摇摇头,把跑远的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