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王和月老互换工作后: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冥王和月老互换工作后》 130-140(第16/28页)



    只有纯粹的、不加掩饰的担忧,赤诚一片,亮得晃眼。

    快要失锚的风筝被拽了回来。

    何所为?

    目的越来越清晰,慢慢缩小。

    天大地大,凝成这一个宁恙。

    只要有这个人在,他就有地方可以汲取能量。

    张玉庄还能找回曾经的理想和信念。

    只要他还在。

    就有人能原谅他灵魂上的裂隙,包容他的锋芒,甚至平息他的杀意。

    只要他还在,剑鞘就能拢住一切崩塌。

    *

    秋夜的寒意无理入侵每一个角落,空气潮湿,密布凄凉。

    深思倦怠地淋了场秋末寒雨,张玉庄没有为自己调动灵气护体,就这么沉沉地卧在塌上。

    金冠被随意丢弃一旁,他眉头锁着,呼吸急促。

    窗户被轻轻推开,宁恙悄无声息地翻进来,快步走到床边,伸出颤抖的手,轻轻触碰张玉庄滚烫的额头。

    “师兄……”宁恙声音哽咽,再也无法控制,他俯下身,将那个摇摇欲坠的人抱住,任由泪水无声滑落。

    压抑的抽泣声和窗外雨声交织在一处,砸出斑斑泪痕。

    “我们走吧,好不好。”宁恙低语,恳求道,“不跟他们玩了,我看不惯你这么累。”

    “你不该是这样的……”

    烛光摇曳,人影跳动,雨声不知何时渐渐变小。

    直到宁恙离开,张玉庄才缓缓睁开眼。

    殿外有人叩门三声,之后便没了动静,似是在等着传唤。

    张玉庄撑坐起来,一边调整仪容,一边调动灵气祛热症。

    得到准许后,殿门开启,一黑衣人跨了进来,携带几丝秋雨寒气。

    “殿下,寻到了那云游道士的踪迹。”

    第136章 惊离

    自从知道皇后她着手四处找寻云游道人的踪迹, 张玉庄就埋下大网四处搜罗那人踪迹。

    侍卫明暗里走访,终于捉到了一点线索。

    “说是曾在他的茅庐借宿。”侍卫恭敬地禀报,“老人声称那人一身道袍, 但病倒在他屋前,说话沙哑。”

    张玉庄闻言, 眉头微皱:“他还说了什么?”

    侍卫继续道:“那老人还提到,这道士瞧着虽然阴森可怖, 但很执着于知恩图报,自从那次被老人救进屋子里,每隔两月便会有一笔金银送到老人家中。”

    “金银?”张玉庄思忖着问, “为何要特别说这个。”

    侍卫回:“本来那老人一开始不愿松口,是兄弟们走访间邻里听说了些异象,讲那独居老人无儿无女的, 突然能拿出金币银钱来买吃食,也不知是从哪来的财富。”

    张玉庄若有所思:“如此说来,这老人似乎并非贪图财富,反倒心有顾虑,他还说了什么?”

    侍卫继续汇报:“老人确实心存疑虑,殿下, 他说那道士虽然长相可怖, 似不通人情世故, 完全不像个正常人。老人担心这些钱财来路不明, 那道士如此一昧报恩,恐怕不妥。”

    “直到我们拿出司天台令牌他才肯说。”

    张玉庄沉吟片刻, 才问:“关于那道士, 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老人说那道士虽然病着,但周身总有一股寒气, 靠近了会觉得不舒服。”侍卫回答,“而且那人看起来不过中年,可声音异常沧桑。”

    “那老人怎知那银钱是道士送去的?”

    “因为那道士每次送东西来,总要留下片刻,或是吃杯茶,或是就着咸菜下碗泡饭。”侍卫回禀,“总归呆不长。”

    张玉庄文:“他上一次出现是什么时候?”

    “一旬之前。”

    “好,我知道了。”张玉庄起身,从书架上取出几张符咒交给侍卫,又令从钱匣中取出几张银票,“这些符交给兄弟们戴在身上,辛苦你们再看看。”

    侍卫恭敬地接下:“殿下放心,我们一定尽力。”

    张玉庄点点头,又叮嘱:“那老人身份特殊,此时不知那道士为何如此,还需你们暗中多加保护。”

    “明白,属下这就去安排。”

    侍卫郑重点头,退身离开。

    殿门关上之前溜进一缕秋末冷风,带着雨气,寒浸浸地在监正殿里扫荡。

    关于这道士和皇后的关系,千丝万缕,直把张玉庄想得头疼。

    他长呼一口气,起身关上了窗。

    *

    眼线紧盯那个小村,可那道士却再未出现过。

    转眼又到隆冬,皇帝身体每况愈下,各方势力纷纷浮出水面,储位之争进入白热化。

    这日,早朝又爆发激烈争论。

    起因是一份关于北方诸省粮食歉收的奏折,称因前年瘟疫,民生难以为继,尚未能回口气,今年又闹了一次北境反叛,百姓里,壮年多去充军,耕田大半荒废,如此下去,恐有饥荒之患。

    大臣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主张立即从南方调粮救急;另一派则认为应当开仓赈济,并减免赋税。

    实则两种皆可行,当下人命最为要紧,但他们乐于吵个口干唇焦,似乎只有当自己意见被采纳,方能证明价值。

    自太傅血案过后,张玉庄许久未在朝堂之上说过话,他沉默地听着他们你来我往,目光不经意间扫过张怀安,却发现对方正紧盯着自己,眼中光芒复杂。

    对视一瞬,张怀安移开视线行礼出列。

    “诸位大人,依余拙见,此事或许应当多管齐下。”

    朝堂顿时安静,皇帝以及大臣纷纷注目于他,目光疑惑。

    “粮食歉收确实危急,不论是调运南方粮食救急,还是开仓济赈都可同步运作。不过……”张怀安游刃有余地说,“事在人为,也许派遣能臣前往再去,督促地方官员积极备冬,例如储存甘草,准备御寒衣物,以防寒潮来时百姓遭殃,沦落至饥寒交迫。”

    这番话说得头头是道,言之有理。但张玉庄却觉察到了不对劲,甚至预料到了后续会有话。

    果然,张怀安笑了。

    “此事,不如三哥亲往最佳。”

    三皇子生母出身北方大族,在当地颇有影响力,此时皇帝病重,却叫三皇子带着兵臣回去母族,很是暗藏杀机。

    要知道,如今形势,三皇子若是此行成功,必定声望大涨,但只怕这回,有去无回。

    立时有人出声反对。

    张怀安却是说:“数月前北疆战乱,我去得,难道如今黎民受苦,三哥就去不得?”

    一句话把路堵死,剩下的全看天子圣裁。

    皇帝目光在张怀安和三皇子之间来回扫视,眼中闪过一丝忌惮。

    他沉吟片刻,缓缓开口:“就依太子所言。”

    三皇子只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