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60-38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360-380(第5/27页)

是那个建议唐玄宗分封诸子平定叛乱的宰相。他本是李隆基任命,派到儿子身边的人,虽然很得肃宗的看中,地位却很是尴尬。于是房琯积极平叛,想要做出一番成绩,在朝中立足。】

    【事实证明,他的军事能力和政治能力一样拉胯,不通兵事,用人不当,将军事全权交给一个书生,又喜好空谈,他亲自率领的平叛行动很快便以失败告终,他也被肃宗罢免了宰相之位。】

    【后来房琯又因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被皇帝贬到地方为官。】

    评论区

    “房琯自负才学,上表皇帝,请求亲自率军收复两京。”

    “在战场上,他用春秋时期的车战之法,以牛车两千乘进攻,命马步军护卫。叛军顺着风势,扬尘纵火。唐军大败,人畜相杂,死伤多达四万,仅有数千人逃出。”

    “你猜春秋时期的车战为何会被淘汰(狗头)!”

    “两日后,房琯又率南军与叛军交战,再次大败,杨希文、刘悊投降叛军。房琯只身逃回,向唐肃宗肉袒请罪。”

    “但我们知道,唐肃宗并不是一个英明果决的皇帝,房琯如此惨败,依旧没有被肃宗按律治罪。肃宗之所以罢免他的宰相之位,是因为政敌贺兰进明的进言。”

    “房琯结党营私,纵容门客董庭兰弄权谋利,他被贬官并不冤枉。”

    ……

    【杜甫与房琯是诗词唱和的好友,又有劝谏皇帝的职责,为营救房琯积极奔走,结果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自此失去帝心,再也不得重用!】

    杜甫:“后人似乎很不看好次律(房琯)。”

    高适:“德不配位,必遭灾殃!”

    李白:“你都不为自己担心一下?”

    杜甫:“哎,反正愚弟也从没有被陛下看重过。”

    他和李白大概都不适合参与政治吧……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虽然仕途失意,世态炎凉,但他哀而不伤,内心深处依旧是充满希望的:“谁家且养愿终惠,更试明年春草长。”】

    【公元758年年底,杜甫离开华州,回乡探亲。759年三月,邺城之战(相州)爆发,九路大军各自为政,宦官鱼朝恩胡乱指挥,唐军大败!】

    【为了征集足够的兵员,河南河北等地的百姓再次被发动起来,强制服兵役!】

    【杜甫返回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在去新安的路上,忽然听到人声喧哗,原来是吏役在村里点名征兵,被征的都是一些年岁不足的中男。】

    【他问那些新安派来的吏役:“难道新安这个县小到没有成丁的人了吗?”官吏回答说:“昨夜已有兵府文书下达,规定十八岁以上的中男都要点选入伍。”】

    李世民:“武德七年定制:男女十六岁为中男,二十一岁为丁,按制,中男不得征召为兵!”

    天宝三年,又改为十八岁为中男,二十二岁为丁。

    魏征:“定是壮丁已被征召完毕,依旧缺少兵员。”

    ……

    【杜甫再次逼问:“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即便没有国家法规的限制,这些年龄不大的青年,怎么能守卫东都啊?可惜,杜甫的逼问并没有得到答案,因为这些官吏也是按着上面的命令办事。】

    【得不到回答的杜甫将目光转向那些被押送的人群,他发现那些长的壮实的青年都有母亲来送行,瘦弱的青年都孤零零的,无人陪送。】

    杜甫:“这些中男尚未娶妻,他们的父亲早已被抓走服役,唯一的亲人就是母亲了……”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诗人对着他们流泪目送,只觉得天色已近黄昏,就连青山都在为他们哭泣。】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这种兵役制度极其不合理,违反自然天性,杜甫觉得他们真是太惨了,便向着那些中男前进的方向自言自语,像是要劝慰他们一般——】

    【这场战争与他写《兵车行》之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事关国家存亡,社稷安危,杜甫出于国家统一,平定叛乱的考虑,有必要向他们解释为何要强征兵役。】

    【就在不久前官军围困相州(邺城),原以为很快就可以平定叛军。谁知却吃了败仗,士兵都溃散了。】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唐军讨伐安史叛军,可以说是名正言顺,但实际上却谈不上爱护士卒、抚养分明。另外,所谓战壕挖得浅,牧马劳役很轻,郭子仪对待士卒亲如父兄等等,也都只是些安慰之词。】

    郭子仪:“九路大军,怎么单提某!”

    李光弼:“谁让你最有名气呢。”

    【在《新安吏》一诗中,诗人揭露残酷的现实的同时,又对朝廷有所回护,可见其用心良苦。】

    李隆基:“朕终于知道何为史笔如刀!”

    【继续往前走,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荒郊野外行夜路很危险,杜甫一路行来都没有找到能投宿的地点,在暮色苍茫之时杜甫才匆匆忙忙地赶到了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里便是石壕村。】

    评论区

    “古代社会,秩序混乱,旅途荒凉,旅客都是未晚先投宿,但杜甫却找不到一个能够投宿的地方。”

    “尤记得开元盛世之时,所有商人旅客出行都不必带着口粮,他们随处都能找到可以提供食宿的地方。”

    “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都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

    【杜甫刚睡下不久,便听到砰砰砰的叫门声,原来是差役在强行征兵。这家的老翁立刻熟练的越墙逃走,老妇匆忙出门应付。“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差役怒吼道:“你家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人痛苦的说道:她的三个儿子都参加了邺城之战,其中一个儿子传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沙场了!】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死去的人永远无法复生,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吧……】

    【老妇人述说自家的悲惨遭遇,希望能博得差役的同情,高抬贵手,却不料差役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老妇人只能再次哭诉:“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家里已经没有其他男人了,只有一个尚在襁褓中的孙儿,还在吃奶呢。】

    【差役心生恶意:“吃奶的孩子总有一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人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给孩子喂奶,才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请您行行好吧!”】

    【话已至此,差役依旧不肯松口,为了自家小孙儿,老妇人只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