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520-5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历史直播,开幕暴击》 520-540(第5/29页)



    【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永乐年间“赋入盈羡”,达到有明一代的最高峰!】

    评论区

    “朱棣五次亲征北伐却没有给国家百姓造成多少伤害,也没有得到穷兵黩武的评价,就能知道他的文治有多么出色了。”

    “这其中也有多年监国的常务副皇帝朱高炽的一份功劳!”

    朱棣幽幽道:“常务副皇帝?”

    朱高炽:“……”

    【朱棣将朱元璋设置的九大塞王都迁往内地,北方边疆顿时兵力空虚。以大将镇守边镇难免会出现唐朝的藩镇割据。以藩王镇守边疆,朱棣自己就是前车之鉴。】

    【臣子不可信,宗亲也不可信,但蒙古人时刻威胁着边疆的安全……朱棣没有任何畏惧,他愿以天子之身镇守国门!】

    评论区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真的太钢了,朱棣也太钢了!”

    朱标不敢置信的看向朱棣,“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你怎能以身犯险!”

    朱棣:“南京距离蒙古草原太远了,臣弟宁愿轰轰烈烈的死,也不愿偏安一隅苟且偷生!”

    【自唐朝以后,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并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位于江南的南京和其上下游的采石、瓜洲一起构成的江防体系是保证南京安全的直接屏障。】

    【南京地势险要,四周是山,北高南低,易守不易攻。交通便利,水资源丰富,四通八达。几乎所有占据中国南方的政权都以南京作为首都,朱元璋也不例外。】

    【明朝统一后,朱元璋也想要将都城迁往北方,汴梁、凤阳都曾是朱元璋看中的目标,但这两座城市久经战乱,早已破败不堪,难以承担京师的重任。之后,朱元璋又命太子考察长安、洛阳,但太子朱标的不幸逝世,让朱元璋再也提不起迁都的心思。】

    【因此,南京就成为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初的南京城人口近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历时27年修建的南京明城墙,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南京国子监的学生多达万人,日本、朝鲜等国的留学生都在此学习……】

    【但南京距离北方太远,明朝只能通过藩王来实现对控制北方大地的有效控制,这是南京做为都城最大的弊端!】

    【自公元938年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京一带已有430年不在汉族政权的控制之下。靖康之难后,整个华北地区也已经有近250年由异族统治。】

    【这么多年的分裂,使得南北之间的文化、经济差异已经大到无法弥合的地步,朱元璋时期的南北榜事件便是这种分裂的具现!】

    朱元璋:“南、北、榜?”

    【明洪武三十年的科举会试,朱元璋任命85岁高龄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王府纪善白信蹈为副主考。】

    刘三吾心里一咯噔,科举主考官本是个极其荣耀的职位,但若是出现了问题,那就得三族陪葬了!

    【刘三吾是元朝旧臣,元末时就曾担任过广西提学(相当于教育厅厅长),明朝建立后更是多有建树,在当时堪称大儒!】

    【明王朝的科举制度条例就是由他制订,明初的刑法《大诰》也是由他作序,此外他还主编过《寰宇通志》,这是当下中国人了解当时中国周边国家的百科全书。】

    【他与汪睿、朱善三人并称为“三老”,《明史》上说他“为人慷慨,胸中无城府,自号坦坦翁”,可谓是人品才学俱佳的士林领袖。选择他为主考,既是朱元璋对他本人的认可,也是朱元璋对这次科举的期望。】

    【此次会试录取了五十二名贡士,被称为春榜(南榜)。但这五十二人全都是清一色的南方人,北方人一个都没有上榜,即便是在南北差异极大的明朝也是前所未见的!】

    朱元璋眼眸微眯,他意识到这件事所带来的麻烦,若是处理不好,定会引发北方士子的动荡!

    朱标:“南方的经济文化确实比北方发达,但北方士人一人未取,这可就不太正常了。”

    【六天后,会试落第的北方学子联名上书,状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在南京街头上,更有数十名考生沿路喊冤,甚至拦住官员轿子上访告状。】

    【一时间,南京城内谣言四起,有人说主考官收了钱,有人说主考又地域歧视,这些说法有鼻子有眼,让几位主考官百口莫辩,朝堂上下无不震撼!】

    【凡是涉及科举的就没有小事,当即便有十多个监察御史上书,朱元璋想要尽量消弭此事对朝局的影响,他成立了以侍读张信为首的十二人小组,复查落第的考生试卷,言下之意就是增加几个北方人的名额,以平衡南北局势,打消北方士人的不满。】

    【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复核的官员更是头铁,经过一番审核,他们得出的结论让朱元璋再次瞠目结舌,他们声称科举结果没有任何问题,复核后还是一个北方人都没有录取。】

    【这个结果引起各界哗然,落榜的北方士子无法接受这个结果,朝堂上北方籍的官员也站在他们的对立面,状告主考官和复核官专门挑选了不好的答卷作为典型。】

    【朱元璋十分恼怒,恼怒于他们激化矛盾,挑起了这场南北纷争!于是,朱元璋直接将刘三吾等涉案之人当做蓝玉案的余党,严厉处理了这些考官。】

    【最终,刘三吾被发配西北,负责复核的张信更惨,他被凌迟处死,其他人也被发配流放。】

    刘三吾膝下一软,那时候他都是八十多岁的老头子了,哪里还能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怕是还没有到西北,就得一命归西吧!

    朱元璋也知道刘三吾多少有些冤枉,但这些人激化矛盾的做法却让他很是不喜,他并不是没有给过机会,若是他们复核之时加入北方士子,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朱元璋在心里给他们打上了一个不堪大用的标签!

    【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人,是为夏榜。因为这六十一人都是北方人,故又称为北榜。】

    【南北榜事件后,明代统治者意识到了科举录取在追求考试公平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地域公平。南北榜案成为明朝分南北取士的先例,此后逐渐成为定制。】

    评论区

    “从明仁宗洪熙元年开始,科举取士分为南北卷,南方与北方的比例为六比四。后来又变成了分为南、北、中,三地定额取士,其比例为5.5:3.5:1。”

    “不仅是考卷分南北,考官也要兼顾南北。”

    “若是但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本不应该有低于之分,但若是从政治稳定的角度来看,又必须做到相对均衡。”

    “但是,南北分榜录取后,明朝的朝堂上出现了以乡党为基础的小团体,他们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加剧了明朝政治的腐败和混乱!”

    朱元璋将此事记在心里,此举不仅可以笼络北方士人,也可以打压南方地主,还能增加大明的稳定,可谓一举三得!

    【自此,科举制度作为一项国家基本制度发展到了完善状态,清朝继续沿用这一制度,我们现在的高考之后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