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夫君考状元: 110-12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辅导夫君考状元》 110-120(第5/14页)

村。

    巧的是,三人于路上又遇到了肖近及大伯、大伯母。

    肖近略有些激动,为:“平弟发挥得可还好?以你在白鹭洲书院的成绩,通过县试应该是有把握的吧?”

    大伯和大伯母都很惊异。此前,肖近眼高于顶,对肖平这个弟弟并无多少认可,谁料到他竟然这么夸赞肖平。惊异之余,他们又有些担心。肖近如此,莫非是没有考好?

    大伯道:“近儿,出了考场,你也不说考得如何,我始终无法心安。”

    大伯母白了大伯一眼,道:“我儿如何会考不好?我儿,你在大堂内逗留很久,是不是知县老爷亲自考校你?”

    大伯母这么一问,俨然是搔到了肖近的养处。他抬起头向天。竟然大笑起来。

    路上有行人,看着他们提着考篮,知道他们是做什么而回,不由摇头叹息:“哎,又逼疯了一个。”

    第114章 读书种子国家的希望

    县衙之内,诸事齐备,知县陈鹏等着阅卷。

    今天天还未亮,陈鹏就来到考场。他虽然上过殿试、中过进士,甚至曾经有过面圣经历的。区区一个县试,按理说不需紧张。但是,这毕竟是他宦海生涯第一次主持科考,而科考,从来都是国之大事。

    看到乌压压的人群,他又有些兴奋。这个国家要有前途,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还没有冒头的读书人。

    他想到前段时间的一段经历。因为风雪颇大,哪怕已经到了休沐的日子,知县陈鹏依然带着两名长随微服出访,探望民情。若有百姓遭灾,度日艰难,他还会解开宦囊,略略资助。虽然于众多贫苦的百姓而言是杯水车薪,但如此雪中送炭,对他,对百姓,都算少许安慰。自然,也会有人讥讽他以小利买名,可陈鹏并不在意这些,只求良心上过得去。

    到任半年后,他终于在一名族叔的帮助下,聘了三名师爷,一掌钱谷,一掌刑名,余下一个负责文书。三名师爷到位之后,他手头的事务才算逐渐变得井井有条。另外,半年来,他作为一县之主,恪尽职守、体恤民情,不仅积累了一些官威,也受到了不少百姓与下僚的拥戴。那些衙役和文书,再也不敢因为他年轻而有轻视之心。至于县丞和主簿,在知道了他的背景之后,凡事都予以配合。纵然陈鹏的一些政见与他们的向左,他们也只是保留意见,并不同他争执。

    当然,陈鹏公事公办的性格并不会让早已是官场老油子的县丞和主簿喜欢。就比如陈鹏在鉴湖边上找了一群流民种植番薯,这种行为在他们看来就是胡闹。什么时候,流民能解百姓温饱的难题了?乱翻几亩田,流民便可以得到合法的身份?这更是笑话。可是,谁让人家的座师是当今首辅呢?县丞和主簿便静看陈鹏折腾。若有功劳,自然少不得他们一些。若是出了差池,自然是知县顶锅,毕竟他们都已经在案牍中明确表明并不赞同知县的行为。不过他们盼望的还是陈知县尽快高升,他们虽然因为功名的原因做不了知县,但再来一位新知县后,或许更能体恤他们这些常年“兢兢业业”指望县衙养活一大家子人的“廉吏”。

    对于号称自己左膀右臂的县丞和主簿,陈鹏并没有存在过高的期望,只要他们不给自己添乱掣肘就行。至于有人私下里称他为“番薯县令”,以及县丞和主簿私下里叫地方里正和衙役盯紧鉴湖边上的流民,陈鹏得知后也并不觉得如何,反倒是觉得正常。在最开始,他有了这个大胆的想法后,行文报到府衙,直接被驳了回来。幸好恩师的

    复信让他多了一些底气。不过,他并没有立即挟恩师的认同再度上报,毕竟知府的颜面他是要维护的。为此,他亲自到了府城,向汪知府禀告了事情的原委,重点阐述了自己最初的方案中存在的漏洞以及打算接下来如何修正。

    此时,汪知府已经收到了张居正一位幕僚的信,知道了首辅的心意。对于陈知县的计划,他虽然觉得有点不合常规,对其结果也并不看好,但并不妨碍他看在首辅的面子上予以支持。和多数人一样,他不觉得流民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他们不添乱就是好事了。不过对于陈鹏主动上门之后的言行,他还是很满意的,便嘱咐陈鹏安稳为先,不要着急出成绩。陈鹏自然唯唯。

    除此之外,另一件让陈鹏心情舒畅的是家族对他的支持力度大增。人财物各方面,都开始有人替他打理。也正是因为这些,他才可能在这个位置上坐得安稳。至于今后他能为家族做什么,几乎不用他考虑。他只需要将官做得越来越大,家族那边自然会得到想要的东西。而且,家族中的几位长辈,包括他排行第二的父亲,都算是有些眼界的人,不会为了眼前的一些利益影响他的官声。他的家族,还是深谙低调之道的。

    正是带着这些情绪,纵然迎风踏雪,靴子也被冰水侵湿,但是陈鹏的心情却好。刚刚他在鉴湖岸边的新村查看了百姓的生活,还和鉴湖社学的曾夫子聊了一盏茶的时间。自然,他也看到了番薯的好处。如此隆冬时节,番薯的保存却好,足以让人们充饥。有了这些番薯,明春的开播就可以大展拳脚。他和新村林大海等人商议了一番,甚至觉得单单靠这些流民已经不够,还需要招募周边的村民加入到明春的耕种之中。

    忙完这些,陈鹏才想到肖平便住在鉴湖不远的文峰村。他便带着两个长随来到这里。一路上,对于鉴湖和文峰山的美景,他赞叹不绝。进村之后,他没有让长随透露自己的身份。一名长随寻了个老者问了问,他们很轻松地找到了肖平家。

    陈鹏看到,半新的大门上贴了对联:“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陈枫沉吟了一下,评点道:“虽然不合对联的章法,但颇有意趣。这字也不错,应该是肖平所书。只是不知道联中之句是何人所拟。”

    随即,陈鹏听到了院内传来的朗朗读书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陈鹏听了片刻,自言自语道:“是《资治通鉴》中的句子。”

    敲门之后,是阿丰把门推开的。阿丰见过陈鹏几次,赶忙躬身领他进去。

    在廊下苦读的肖平见陈鹏进来,赶忙起身,恭恭敬敬行礼。

    陈鹏待他起身,问:“县试在即,你为何在此读《资治通鉴》,而不是四书五经?”

    肖平道:“四书五经,小子每日勤学不辍。不过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小子愿意践行之。”

    看到肖平以《中庸》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应对,陈鹏不由笑了,便问:“博学可不单单是多读几本书,那不算涉猎,而是要读明白。我且问你,你刚刚读的《资治通鉴》中的这一段,可有什么想法?”

    肖平刚刚所诵,乃是商鞅变法开始之初,遭到了秦国大部分人的反对,他对秦孝公说的一番话中的一部分。听了陈鹏的问题,肖平略作沉吟,便答道:“小子认为,无论是士大夫还是普通百姓,其行为往往是在追求本身所得,做事的动机也常常是为了获取报酬。为此,治国者应当善于以考核监督来奖励先进,鞭策后进。商鞅这番话中将普通人的定位于‘不可虑始’‘安于故俗’,实际上就是将国内的人视作有所求之人。正因如此,商鞅在随后的变法中将秦国原有的爵制加以改造,重新制定爵位获取、升降、继承等原则。以‘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作为赏爵的唯一根据。在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