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130-14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天幕]皇帝聊天群》 130-140(第16/19页)

初年, 东蒙古阿鲁台拥立本雅失里为汗, 又征服兀良哈三卫。

    鞑靼势大,朱棣就于永乐七年封瓦剌马哈木、太平及把秃孛罗为王,并派丘福率军攻打鞑靼,丘福因轻敌而大败。

    第二年朱棣亲征鞑靼,阿鲁台归降。

    此后瓦剌势大, 朱棣又册封阿鲁台为和宁王扶持鞑靼来制衡瓦剌, 于永乐十二年亲征瓦剌。

    永乐十四年, 阿鲁台联合兀良哈大破瓦剌,鞑靼再次壮大。

    第三次亲征对象是阿鲁台,朱棣并不奇怪。

    他所设想的就是让瓦剌与鞑靼相互制衡,如今鞑靼势大,那就北伐鞑靼。

    只要北虏不能一统,对大明的威胁就有限。

    可阿鲁台居然未战而逃?

    【秦念:不止逃这一次。大概是你第一次亲征漠北,阿鲁台输得太惨。此后阿鲁台只要听说你亲征,他就闻风而逃,再也没跟你交过手。】

    【朱棣:……】

    这实在不是什么好消息。

    阿鲁台如此避战,朱棣确实拿他没什么办法。

    ………

    朱元璋颔首。

    老四能让北虏闻风而逃,就足见其战功彪炳。

    【朱棣:后两次又是如何?】

    【秦念:永乐二十二年是第五次亲征,阿鲁台进犯大同、开平,你追击到答兰纳木儿河,搜山谷三百里都没找到他,无功而返。】

    【朱棣:第四次是?】

    见秦念略过第四次不提,朱棣自是有些希冀。

    第五次毫无战果,朱棣很是无奈。

    永乐二十二年,他就是崩于这一年。

    【秦念:永乐二十一年,有降虏说阿鲁台将要犯边,你第四次亲征鞑靼。到西阳河的时候,听说阿鲁台已经被瓦剌所败,其部落已经溃散,只能回师。】

    【朱棣:秦皇,面对这种时而进犯,征讨时却避战的异族,当如何应对?】

    朱棣此刻已然明白朱瞻基为什么选择以守待攻。

    朱瞻基恐怕也想不出该如何确保出征能取得战果,而不是如这三次出征般空耗国力。

    ………

    不仅是明朝的皇帝,各朝需要与草原异族交战的皇帝都紧盯天幕。

    异族在势弱时避战,却伺机不断袭扰边境。

    这是各朝都会面临的情况。

    ………

    秦念原本想让刘彻说一下找匈奴的经验。

    但她又想到朱棣遇到的情况和刘彻不一样。

    刘彻遇到的匈奴有“王庭”。

    冒顿建立了匈奴帝国,使得匈奴的实力空前壮大,成为汉朝的极大威胁。

    但有王庭的匈奴,也就意味着不能总是避战。

    《史记》记载:“骠骑始为出定襄,当单于。捕虏言单于东,乃更令骠骑出代郡,令大将军出定襄。”

    元狩四年的漠北之战,汉武帝得到的是假情报。

    原本应是霍去病出定襄对战单于,结果俘虏说单于往东,霍去病就改成出代郡走东线。

    结果与匈奴单于交战的是卫青而不是霍去病,这或许也是单于逃脱的原因之一。

    面对汉军远征,单于的应对是“乃悉远北其辎重,皆以精兵待幕北”。

    即匈奴认为汉军远征必然人困马乏,以逸待劳优势在他,所以只是把辎重运到北方,精锐部队陈兵以待。

    如果这个匈奴单于干脆放弃王庭,学阿鲁台一味避战,其实汉军也很难找到他。

    【秦念:元朝灭亡之后,北方蒙古分裂成西瓦剌东鞑靼的布局。朱棣,你的选择是哪边强就攻打哪一方,并扶持另一方。】

    【朱棣:可是有不妥?】

    秦念没有直接回答鞑靼避战该怎么应对,而是突然说起他经略北虏的方式。

    现在群里的常驻皇帝都了解她的说话习惯。

    朱棣很快就判断出秦念对这一政策持反对态度。

    【秦念:理论上这个政策没有问题,但你根本分不清孰强孰弱。阿鲁台的避战看似保存有生力量,实际上阿鲁台的威望也在奔逃中丧失,人口物资也损失巨大,鞑靼迅速衰落。】

    这就是为什么秦念认为朱棣的后三次亲征哪怕没有战果,也同样起到了削弱北虏的作用。

    如果向北奔逃没有损失,鞑靼又何必南下劫掠?

    草原虽然广袤,但也贫瘠,北逃的鞑靼必然损失惨重。

    永乐十四年时,瓦剌面对鞑靼还是全面溃败。

    永乐二十年朱棣亲征鞑靼,阿鲁台北逃。

    永乐二十一年鞑靼就被瓦剌打得溃逃。

    第五次亲征时,朱棣按理说应该转而扶持鞑靼来制衡瓦剌,但他却依旧征鞑靼,阿鲁台再次北逃,势力再度衰弱。

    但这不能怪朱棣。

    因为当时的瓦剌被朱棣封了三个王,等同于分裂成三个势力,且对大明相当恭敬,而鞑靼却屡屡犯边。

    朱棣因此误判瓦剌对大明的威胁低于鞑靼,也是情有可原。

    【秦念:此后的史实朕不能提及,但你应该猜得到会发生什么。】

    “瓦剌吞并了鞑靼,一统蒙古。”

    这句话被天幕以违反规则二所阻,朱棣已然明白朱祁镇为何会险些葬送大明。

    朱棣想起秦念在解释西突厥十姓部落的衰落时曾经说过:

    “要么一方独大整合其余部落兴起叛乱,要么内斗不止逐渐衰弱,被其他异族趁虚而入。”

    唐时的十姓部落被吐蕃趁虚而入,而明时的瓦剌一统蒙古。

    ………

    朱瞻基额上沁出冷汗。

    他清楚永乐二十二年之后发生了什么。

    七月,皇祖父崩于回师途中,同月脱欢杀皇祖父册封的贤义王太平,年底又杀安乐王把秃孛罗。

    父皇没有出兵,任脱欢彻底掌控瓦剌。

    两年前,朱瞻基为制衡脱欢,让太平之子捏烈忽袭爵贤义王。

    随后脱欢就攻打捏烈忽,让土尔扈特部落成为他的附庸,并继续攻打吞并其他部落。

    朱瞻基同样没有出兵,依旧主张罢边主和,甚至继续接受瓦剌的“朝贡”。

    如今看来,瓦剌很快就会吞并鞑靼,甚至一统蒙古,成为大明最大的威胁。

    于是等到朱祁镇即位,瓦剌就兵临京师!

    此刻朱瞻基再无半点侥幸。

    他终于明白,罢边主和换来的“安居乐业”是以什么作为代价。

    【朱棣:若朕同时征讨瓦剌和鞑靼,他们就有可能联合犯明,又当如何应对?】

    朱棣再次深刻地体会“以夷制夷”的弊端。

    扶弱击强,辅以“厚往薄来”的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