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105-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三国]金手指是看广告》 105-110(第9/16页)


    到了冬季,天寒地冻。差役会每家每户分发煤块,百姓可以烧炕保暖。这些煤块质地坚实,一块便能燃烧甚久,往往入夜时添足,便可保一室温暖,直至天明。

    西凉骑兵的铁蹄踏处,烟尘滚滚。

    校尉一声令下,数百名西凉骁骑如离弦之箭,直扑匪巢。

    斥候先行,探明贼踪。大军继至,或设伏诱敌,或长途奔袭,断其粮道,塞其归路。三年之间,盘踞丝路南线多年的大小匪帮,或被剿灭,或望风而逃,彻底扫平了匪患。

    丝路畅通,货物远远不断销往西域。

    尤其是榆安生产的陶瓷、丝绸等,经商贾之手,运抵西域各邦,往往能换回数倍乃至十数倍价值的夜光璧、和田玉、明珠、琉璃等奇珍。而谢乔最为看重的,则是从大食、波斯等地辗转贩来的实战能力极强的阿拉伯马。

    除了这些远销的贵重商品,西凉本地的物产亦日渐丰饶。棉花已在军民中推广种植,收获后,妇孺们便围坐一起,先用手剥去棉籽,再以木制弓弦弹松棉絮,而后细心纺成棉线,织成土布,虽不比丝绸华贵,却也厚实耐用,可御风寒。

    得益于此地白日酷热曝晒、夜间寒凉如水的独特气候,所产的蜜瓜、葡萄、李杏之属,甜度远胜他处。自颍水被引入榆安、龙勒灌溉区后,昔日诸多旱地变为良田,瓜果种植的田亩更是逐年扩张。

    这些成熟的瓜果,除了满足本地军民的需求外,品相上佳者便由商队精心包装,运往远方贩售。

    长城内的军户,与长城外的匈奴部族,勺夏和温洒两部,睦邻友好,通过集市,公平交易,互通有无。甚至在市集上相识,一来二去,眉目传情,汉匈两

    族通婚的情况也常常发生。

    草原部族得到稳定的环境修生养息,因这稳定的互市,生活大为改观。

    他们用牲畜皮毛换来了过去难以获得的粮食、铁器与布匹,不必再完全依赖狩猎与单一的畜牧,族中老弱妇孺的生活有了保障。

    温洒部族利用源源不断的水源,再开支渠,将水流引入昔日的不毛之地。又在迎风面种植沙棘、梭梭等耐旱植株,以固沙土。数年经营,昔日的沙地竟也泛起了绿意,逐渐拓宽为新的草场与耕地,部族甚至因此扩大了原有的绿洲面积。

    然而,安逸并未消磨他们的警惕之心。草原的法则便是弱肉强食,亘古不变。

    一个部族若想延续,居安思危是必修课。

    因此,温洒的君长比都骨下令,部族中的青壮男子,在放牧之余,不得懈怠骑射操练。虽然他们已经摆脱了原先羌渠单于的控制,但单于的追兵随时都有可能兵临领地。

    越操练,越安心。

    过去他们日夜担心,提心吊胆,但此刻,他们有信心,凭借手中的弓刀和□□的骏马,以及与长城之内,汉家军户的守望相助,足以抵御任何来犯之敌,守护这片来之不易的新家园。

    没有了往日单于沉重的盘剥,不必再将辛苦养大的牛羊作为贡品上缴,牧民们放牧的每一头牲畜,都是自己的财富。这份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对眼下的生活倍加珍惜,也更坚定了他们守护这片安宁的决心。

    而在梁国。

    那一万八千黄巾俘虏,终于迎来了三年役期届满之日,可以恢复自由身。黄巾俘虏于校场空地上列成数个方阵。

    这些人面容带着三载劳役的疲惫,然眼神中却透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期盼,还有一些类似于近乡情怯的紧张。

    不多时,工官毛玠在吏役的簇拥下,来到早已搭好的木台前。台下,数张长案依次排开,案上堆放着成串的五铢铜錢和一袋袋扎紧了口的粟米。

    这三年时间,他们勤勤恳恳,在梁国境内完成了大量的劳动,建造了一个又一个官方工程。自然要按照承诺,分发錢粮。

    毛玠清了清嗓子,扬声道:“诸位,服役三载,今日功毕。依谢府君之诺,发放尔等应得之钱粮。”

    话音方落,便有吏员展开手中的竹简名册,高声唱名:“王伯安!”

    被点到名字的汉子一怔,随即在同伴的推搡下,有些局促地走出队列。

    他走到案前,一名吏员核对了样貌,点了点头。

    另一名吏员便从钱堆中数出两百枚穿好的铜钱,沉甸甸的一小串,交到他颤抖的手中。

    旁边,又有人递过一个小布袋,里面装着约莫一升的粟米。

    王伯安捧着钱粮,嘴唇嗫嚅着,似想说什么,却终究未语,只深深一揖,退到一旁。

    “李石!”

    “赵礼!”

    ……

    汉子们一个个上前,他们拿到钱粮,一个个五大三粗,却激动落泪。

    待所有钱粮分发完毕,场中一时安静下来

    毛玠再次开口:“尔等如今皆为自由之身,可自行归乡,亦可选择留在我梁国。若愿留下,官府将为尔等登记造册,分发田亩农具,或安排营生。梁国不问过往,只看将来。”

    故乡,早已在战火中面目全非,亲人或许也已离散。

    而这三年,虽为劳役,却也温饱不愁,如今更有安身立命之机。

    “俺……俺不走了!”一个黝黑的壮汉率先喊道,声音带着哽咽,“俺家早没人了,回去也是饿死。俺愿留在梁国,种田,当牛做马都行!”

    “俺也留下!”

    “还有俺!”

    呼应之声此起彼伏。绝大多数人,在经历了颠沛流离与生死考验之后,选择了在这片给予他们新生希望的土地上,安家立业。

    毛玠见状,微微颔首,示意吏员开始办理愿留者的登记事宜。愿意留下的人们,自觉地排起长队,挨个走到另一侧的案桌前,报上姓名、大致的年岁。

    吏员则取过新的空白竹简,用毛笔蘸饱了墨,一笔一划地将这些名字记录下来,纳入梁国的户籍之中。

    睢阳城池的拓建工程,三年来从未停歇。

    城牆每日里都在向外扩展,直至牆脚已逼近原先护城河的边缘。

    城牆之内,亦非旧时模样。

    谢乔将原先杂乱的民居重新布置,拆除掉年份太久、或者废弃掉的房屋,再将材料收集起来,利用系统的建造功能,给百姓换新居。

    至于屋舍的形制,谢乔通过看广告的方式,获得了新的[屋舍]皮肤。其中一种便是更为紧凑的联排屋舍,各家各户之间以牆相隔,不再配备独立的院落,如此可在有限的土地上容纳更多的人口。

    一个优秀的市区规划,是一座城市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基础,城内的每一片土地都要充分利用起来。

    东市,经过谢乔的悉心经营,已是井然有序。

    各类摊位按货物种类划分区域,贩卖谷物的在一处,贩卖布匹的在另一处,售卖瓜果菜蔬的则集中在市集入口附近,方便采买。

    谢乔常于市集中巡视,见各色水果如新摘的桃、李、杏等,码放整齐,色泽鲜亮,小贩叫卖声不绝于耳,一派繁荣景象。

    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