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该上朝了: 100-110

您现在阅读的是哇叽文学网www.wajiwxw.com提供的《竹马该上朝了》 100-110(第5/15页)

的事情被江琛一语道破,皇帝的脸上罕见地出现了气急败坏之色,江琛继续道:“还有前些年姚淑妃及母族的花销,虽说是您私库赏赐下去的,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是”

    “放肆!”

    皇帝霎时站起身,似是恨不得对太子动手,他原地来回踱步,思量片刻,对着江琛问道:“你这个太子,还想不想做了?”

    “儿臣想不想做太子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其位谋其政,这个太子之位儿臣可以不坐,但李鹭此人必除之!”

    “你以为朕不敢废你?”

    “父皇既有废了儿臣之心,当初又何必立我?”江琛不再退让,而是直面帝王:“李鹭不除,来日之隐患如何?难道还用儿臣提醒?”

    皇帝被他如此质问险些气笑,他指着江琛问道:“你可知,为贺家翻案,代表着什么?”

    还能有什么,不就是你和朝廷的面子?

    江琛摇摇头,嘴角带上一抹浅笑:“父皇,你可知,不为贺家翻案,代表着什么?”

    皇帝似是没想到他反问回来,有些愣怔,江琛看到之后继续道:“眼下北疆之战已然吃紧,可大夏却难敌北狄军队,贺氏冤案一日不平,朝中将领便再难拼死效忠,若无良将守国门,父皇觉得,这夏京的繁华还能维持多久?”

    “怎么?难不成为贺氏翻案就能击退北狄?”

    “能!”

    皇帝简直不知他这底气从何而来,他重新坐回床沿问道:“凭什么?凭贺知琚吗?”

    “对,凭贺知琚,凭儿臣,凭火枪骑兵营。”

    “你说什么!”

    “凭,儿臣与贺知琚训练出了一整支火枪骑兵营。”

    这是皇帝从未想过的变数,他隐隐紧握双拳,不敢相信火枪不过面世不足一年,太子竟然训练出了一个营来!因着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他喉头翻滚几下,似是在挣扎一般,江琛见状,适时倒油:

    “父皇,儿臣明白,您心中对夏军有着极高的期望,但这些年,周边异族多次来犯,加之您又不放心将兵权放给将领,导致大夏军队不断积弊,可儿臣有一法欲投军尝试,若父皇信得过儿臣,不妨以北疆战场为试验。”

    “父皇,军人之忠诚从不因君王之疑而消退,他们忠君爱国,效忠敬爱的不仅是父皇,更是大夏子民,贺知琚曾多次提出要返回北疆前线,都被儿臣压了下来,儿臣知道,您不会放虎归山,但您却不知道,贺知琚若是在军中,能发挥出多大的力量。”

    “父皇,任何人奔赴北疆都无法振奋军心,唯一能使将士们重燃热血的,是您对他们的信任和重视,为贺家平反,便是为大夏重铸屏障、再塑脊梁。”

    听到他的话,皇帝眼见愈发犹豫,见到他的态度已然松动,江琛郑重叩首,语气坚定:

    “若父皇愿惩处李鹭、为贺氏满门平反冤案,儿臣愿在此立下军令状,李鹭问斩次日,儿臣便率军北上,击退不了敌军,儿臣甘愿退位让贤。”

    第104章 亲征 待你凯旋

    “户部尚书李鹭, 位居尚书之位,借职务之便私吞国库银钱、贪污户部公款、侵占民田民利、克扣边防军饷、操纵朝廷官员升降、官场交易、结党营私盛德二年,私通敌国暗探、出卖前线情报, 致数万将士战死沙场,其身事者, 罪不容诛, 今, 为正国法, 明正典刑, 赐李鹭自尽,查抄全部家产充入国库,其父李康奇四族、母鲁氏三族、妻张氏二族,男子全数发配边疆,女眷赐自尽, 即日行刑。”

    一道圣旨,仿若水入热油, 炸破了京城数日以来的沉闷, 所有人都在关注的户部尚书一案终于落下帷幕, 为民为官皆在震惊。

    百姓们不敢置信,这么多罪行竟然都是真的, 李鹭作为户部尚书这些年搜刮民脂民膏通敌叛国, 最终为其负重前行的,可不就是他们这些百姓!

    于是, 在圣旨下发后,已然被贴上封条的李府成了人人过街喊打的地方,烂菜叶臭鸡蛋日日不断。

    官场更是一片喧哗,这些年来, 李鹭身为户部尚书,早已不是一个权臣那般简单,他更是皇帝的近臣,李鹭一人完全不可能在朝中只手遮天,但其罪行能这么多年不被揭破,自然是背后有靠山。

    也正因此,在皇帝昏迷、太子手段狠绝地处置了李鹭旧部之时,私下便有各种各样的议论之声,其中声音最大、也最是大家默认的便是——“陛下醒来,定然不会绕过太子!”

    可如今圣旨一发,议论之声随之不攻自破,在江琛刻意安排的今年科考新晋官员的运作下,“陛下圣明、朝廷清明”一说越发站得住脚,虽没人特意提起太子,但皇帝之作为也无形之中将他太子的分量再一次加重砝码。

    然而,“皇帝对太子的看重”还不仅如此。

    圣旨下发的三日之后,皇帝再次颁布圣旨,封太子为定安大将军,亲征北疆,平定战乱。

    云骑将军贺知琚加封骁骑将军,祖父忠毅侯贺广陵加封毅国公,追封其父贺璟焕为忠毅侯,贺知琚为其独子,袭忠毅侯世子,此番北疆之战辅太子左右,待大胜归来,今上将以军功亲自为贺知琚封侯。

    这圣旨刚一发出便有一众不满之声传出,倒并非为了贺家沉冤昭雪,追封公侯门庭,而是如今北疆战况稳定,桓王率兵北上已然稳定军心,此刻再赴北疆战场,便是明着抢军功去的。

    京中原本便有许多将门盯着北疆的战况,只待一有不稳便自请为援军北上,人人都想抢的军功,被皇帝双手捧给太子,谁能甘心?

    然而,早上发了圣旨,下午便有自北疆的军报传回:北狄大破夏军防线,夏军连失六城,北疆战场全面溃败。

    战报甫一传来,一切的议论之声都瞬间消歇,再无人议论皇帝偏心太子之言。

    夏京之中的天潢贵胄,早已不是当年随太祖打江山的那一批了,北疆战况稳定,没人不想在军功上头分一杯羹,然而北疆若是真的战局崩盘,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却也并非真的有为国捐躯之心。

    太子想去,那就去吧。

    “砰——”

    赵王府书房内,江瑨将一纸条重重拍在桌案上,他双手青筋暴起,用力按在书案上的奏折表面,骨节白到发青,他恨!

    这是一封用鲜血写成的一封奏折,是五日前快马加鞭送到京城的,上面没有长篇大论的奏报,只有一句:“夏军大胜,夺回塔城。”

    随之附带的还有一张纸条,上面是桓王的字迹:“莫因小失大”。

    将这信息带回来的是先前被他派去北疆的一死侍,那死侍为他还带来了桓王的口信:“李鹭判决已成定局,若牵连到你,便以此奏折保命,若并未牵连,便趁乱暂时隐退朝堂,万不可冲动行事。”

    口信、纸条、奏折,阿兄为了保下他的命,给了他三重保障,甚至这奏折送到的时间都那样恰好,五日前的傍晚,父皇刚刚苏醒。

    早一分,皇帝昏迷,大局不可定;晚一分,军报入宫,定局不可逆。

    桓王抢在所有人的前头,将奏折和秘密军报交到赵王手里,就是给他最后断尾一搏的筹码。

    然而,局势变化之快在所有人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你现在阅读的是
【哇叽文学网】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